嗣面亦称稗粒肿,相当于西医的粟丘疹、白色痤疮。是一种良性肿瘤或潴留性囊肿,发于表皮或其他附属器。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嗣面候》中记载:“ 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也可发于新生儿,青年妇女多见。
粟丘疹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原发性,发于新生儿,直至从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以后,损害可自然消失;另一种为继发性,常发生于炎症之后,可能与汗管受损有关。可在阳光照射后、Ⅱ度烧伤、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疱疹样皮炎、天疱疮、类天疱疮和X线照射后等情况下发病。
本病损害为针头至米粒大,散在性或集簇性、性质坚硬的丘疹,呈白色或黄白色透明状,不相融合。常发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颊及额部,也可发于成年男性包皮边缘。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可持续数年,最后自然脱落,无疤痕形成。偶然个别损害中可有钙盐沉积,硬如软骨。
鼻子上可以长角吗?
角是长在动物的头上的,人的鼻子上怎么能长角呢?听起来非常可笑,实际上人的鼻子上确实能长出角来,在医学上称之为皮角。皮角是一局限性、锥形角质增生性损害,其高度往往大于横径,多在其他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如脂溢性角化病、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等。本病属癌前病变。
皮角最常发于面部和头皮,也可见于手,龟头和眼睑。损害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直径约2~30mm,小如黄豆,大似羊角,有的微弯成弧状或呈笔直或不规则形,有时可分支,呈鹿角状,角表面光滑或粗糙,基底硬,呈肤色、淡黄至黑褐色。无自觉症状。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尤其是受日晒的老年人中多见,男多于女。如皮角基底部充血发红有浸润时,往往为恶变的先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