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外国名曲欣赏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名歌名曲

德彪西

[作者简介]

德彪西 (Debussy,ClaudeAchille1862—1918)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其父当过店员,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他幼年免费跟钢琴家莫台夫人学钢琴,1873 年十一岁时他已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 (钢琴) 、杜朗 (和声) 、吉洛 (作曲) .他早年任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乐师,曾随访瑞 (士) 、意、奥,并于1880 年夏和1881 年夏两度去俄国,接触了俄国作曲家的作品.1884 年,他以大合唱《浪子》荣获罗马大奖,被送往罗马学习.早期作品受浪漫派影响.他曾认真学习瓦格纳与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在1889 年常和杜卡等去万国博览会,听到了中国、西班牙、匈牙利、阿尔及利亚和爪哇的音乐.特别是爪哇等东方音乐,使他印象深刻,很受启发,遂力图突破陈规,另辟蹊径.以后,他在印象画派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下,成为音乐上印象派的创始人.他于1918 年逝世.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他擅于发挥声音“色彩”的表现力,常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色彩性和声与配器手法,如平行和弦、泛音效果等,以造成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代表作除《牧神午后》外,还有歌剧《佩亚利斯与梅丽桑德》,钢琴曲《欢乐岛》、《儿童乐园》、《版画集》,管弦乐曲《夜曲》、《大海》,论文集《克罗士先生》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写过一些同情遭受苦难的人民的作品。

[作品简介]

《牧神午后》是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之作,完成于1894 年.原准备写成《一个牧神午后的前奏、间奏和终场改编曲》,后修改、压缩为前奏曲形式.他在首演的节目单上写道: “这首前奏曲的音乐是对斯蒂法努·马拉美美妙的诗篇的非常自由的图解.”马拉美的原诗晦涩难懂,任凭人们去自由想象: “牧神——一个憨直、好色、多情的神——拂晓时在森林里醒来,尽力回想他在昨天午后的经历.他分辨不清: 究竟他真是幸运地接受了那洁白和金黄色的仙女——她们是那么温柔和放纵——的访问呢? 还是他那想保留的记忆只是一个幻影? 幻影是不会比他从自己的笛子里吹出来的一连串干燥的音符更真实的.但是肯定地,在那闪光的湖里的棕色苇丛中,当时和现在,都有着洁白的动物.她们是天鹅吗? 不是! 是潜在水里的仙女吗? 或许是! 这种美好的经历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了保留它,他情愿辞退他在森林里的神位……美好的时刻逐渐淡漠了;他永远不会知道,这究竟是亲身经历还是做梦.太阳是温暖的,草地是柔软的;他重又把身子卷成一团睡起觉来……以便他可以进入更有希望的睡梦之林,去寻求那可疑的、心醉神迷的情境.”马拉美听了前奏曲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给德彪西的信中写道: “你的《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以微妙、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它.”

下页:管弦乐曲《1812年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