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外国名曲欣赏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独唱曲《鳟鱼》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名歌名曲

舒伯特

[作品简介]

舒伯特为摆脱繁忙的小学教师工作,于1816 年辞职,从乡下移居维也纳城内,以便专门从事音乐活动,但几年来一直处于失业的状况.这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深切痛恨梅特涅的反动统治,于1817 年自己作词创作了歌曲《鳟鱼》 (作品三十二号) .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他对自由的讴歌与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的无比憎恨和厌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在当时的反动统治下,只能用这种隐喻的手法去表明自己的观点.这首歌在德国已象民歌一样,被广泛流传,它那流畅、优美而动听的曲调脍炙人口。

[欣赏提示]

歌曲《鳟鱼》为bD大调、2/4拍子、中速,运用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共有歌词三段,第一、二段为分节歌形式,是歌曲的第一部分.开始为六小节钢琴演奏的引子,其中有这样一个连续出现的节奏音型:

这个音型贯穿在整个第一部分的伴奏音乐中,它以流动而跳跃的音乐造型,生动地描写了小鳟鱼在水中欢畅游动的神态。

歌曲第一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共八小节:

它运用了在主和弦中各音间的跳动 (见上例□) 和大跳后流畅的下行音阶 (见上例□) ,使音乐活跃、灵巧地体现小鳟鱼天真活泼的动态.音乐结束于属调 (见上例□) ,而进入第二乐句:

这个乐句共有三个分句: 第一分句 (前四小节) ,音乐转向由属和弦与主和弦各音所组成旋律的相互轮换,带有陈述性质,但仍保持着活跃的特点;第二分句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前四小节,而结束在主调上,又恢复了对鳟鱼神态的描绘;第三分句为第二分句的重复,其中偶有装饰变化,是第一部分的补充结束。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段落: 第一段落由于歌词内容的需要,旋律改用了叙述式的手法,具有歌剧宣叙调音乐的性质。

这段音乐情绪激愤,音乐结构自由富于变化,由六个分句一气呵成.伴奏音乐也由描绘鳟鱼游动的节奏音型逐步随歌词的内容而变化: 用不同的音型、节奏以及加浓左手的和弦等手法,形象地描述和渲染了河水被弄浑和鱼儿痛苦挣扎的情景。

第二段落的音乐再现了前面分节歌中最后的八小节,并延用了它形成补充终止的重复规律,这既使歌词得到重复而加强其愤慨的语气,又使全曲前后呼应,获得统一:

下页:钢琴曲《bD大调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