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名歌名曲欣赏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金鼓齐鸣、惊心动魄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来源:中外名曲欣赏 作者:

琵琶,在唐代以前,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直到宋代,它才专用来称呼我们今天见到的有梨形音箱的曲颈琵琶.琵琶的曲调,一般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种.《十面埋伏》是著名的传统武曲大套曲,明代以前已在民间流行,而曲谱则最早见于清代华秋萍于1818 年编的《琵琶谱》。

《十面埋伏》是以公元前202 年楚汉最后决战--垓下大战为题材而创作的.据《史记》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调动了各路诸侯的军事力量,把项羽的人马紧紧围困.决战前,刘邦为了动摇楚军军心,曾命士兵们吹奏和唱起楚地民歌.听着四面楚歌,楚军士兵厌战思乡之心更切,军心涣散.项羽自知败局已定,夜半时分与虞姬决别,仓惶突围.刘邦命数千骑兵追击,呐喊厮杀之声震天动地.项羽终于寡不敌众,自刎于乌江畔.《十面埋伏》以高度概括洗炼的手法,运用琵琶独特的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古战场上这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歌颂了胜利者刘邦的英雄气概,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

《十面埋伏》分十三个小段落,每段都加有小标题.从内容上看,乐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大战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列营》、《吹打》、《点將》、《排阵》、《走队》五段.其中《列营》是全曲的引子,散板起始,由慢到快,越来越密集的战鼓声,造成一种紧张的、催人上阵的气氛.接着,又模拟军号声、马蹄声,生动地表现了汉军威武严整的军容和將士们的高昂斗志.第二部分: 决战情景.这是全曲的重点,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绘了战斗的过程和壮烈的场面,逼真地表现了金鼓齐鸣、旌旗蔽日、刀光剑影、骑甲交错的情景,听之令人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 战争结束.这一段着重情绪的描写.一方面写《项王败阵》、《乌江自刎》; 另一方面写汉军得胜,《众军奏凯》、《诸將争功》、《得胜回营》,旋律欢快平稳,表现了汉军得胜的欢乐情绪。

《十面埋伏》是中国音乐艺术中的精品.它充分地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占代音乐文化,直到现在,它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并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等其他器乐曲的形式演出,同样受到热烈的欢迎。

下页:离别时的仪式歌曲《友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