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唱片世界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
类别:影音娱乐 作者:

乐圣贝多芬是一位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他的九大交响曲与众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文明的高度结晶.由于贝多芬的伟大,因而平时音乐爱好者们所能接触到的一些有关传媒的文字介绍,就多把贝多芬形象塑造成为“高、大、全”式的人物.给人印象仿佛贝多芬生来就不曾是肉体凡胎,而是一位至高无上的音乐之神,人们把对他的膜拜和敬仰在传播中自觉与不自觉地给予完全神化,好像只有这样才更能表现出其音乐的伟大.这种偏颇的宣传对于深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来说是很不利的。

殊不知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多听听贝多芬的一些非主流作品,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其实贝多芬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的作品也并非款款精彩,他在世时也有七情六欲,也曾为人生不平而沮丧,他也和常人一样时不时地犯些错误,虽然他作有表现性格刚毅不趋炎附势的第三交响曲,也有气吞山河不向命运妥协的第五交响曲,并在这些作品中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思想与正面形象,但作为一个人,在生活面临种种危机之时,他也不乏为五斗米折腰而作一些应景式的作品以求裹腹,诸如: 《威灵顿的胜利》和《三重协奏曲》等就是如此.当然仅凭这些虽丝毫也不能损毁贝多芬的伟大形象,但是通过聆听这些乐曲却可以使我们感觉到作为一名普通人贝多芬五味人生的内心情感。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 (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 多年的钢琴学生,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但据资料证实,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贝多芬选用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写作道理很简单,如果依照传统的形式由钢琴家主奏,乐队协奏的套路来写,鲁道夫公爵的琴技恐怕实难招架,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现,只要钢琴独奏的分量不要过重,相信他还是能够胜任的.为了能让这位公爵过一把演奏瘾,而且音乐听起来还能唬得住内行人的耳朵,于是贝多芬便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组合奇特的三重协奏曲,其中钢琴部分是最为简单的,而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演奏则正相反,技巧艰深、复杂,一般水平根本无法演奏,从这一点我们便可看出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细琢磨,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这首协奏曲中没有通常的华彩乐段,这在当时风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乐家大展其绚丽技巧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也是由于贝多芬怕华彩乐段使鲁道夫公爵尴尬,故而索性不写.为了能让公爵在演奏中享受到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而不是你来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应的重奏平等合作关系,贝多芬又煞费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来处置这三件乐器的水平对置.他在写作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单独为一声部,小提琴与大提琴二者合为一部的安排,在音乐表现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结构,这样,钢琴就有不少的独奏乐段得以傲视群雄,尽情地自我表现.其实,这样的布局虽在构思时曾让贝多芬大伤了一通脑筋,但是在写作时却又相对简单了许多,因为如果要三种乐器等同对待,那么每件乐器单独呈现的机会就要求是对等的,那样或许音乐非常好,但是鲁道夫公爵却无法演奏.如若公爵无法演奏,写作此曲不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贝多芬为了既能遮掩鲁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又不让乐曲听来技术过于简单,于是他便来了个重心偏移,将钢琴演奏技术不足的份量统统强加给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使之得以弥补,特别是大提琴声部,为了要能让大提琴的琴音不被乐队及两位重奏乐器压住,贝多芬还特意在写作时将大提琴的音域置于高音区,这样演奏上的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许多,真是代人受过啊!

尽管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所有的中心环绕都是为了能取悦于鲁道夫公爵,但不知为什么当乐谱于1807 年出版时,扉页上的题献却是罗布高维兹公爵而非鲁道夫公爵.另外在18O8 年的首演时,鲁道夫公爵也没有出现,其中的原由我们现在已无从查考,但事实上从这首作品首演失败之后直到贝多芬去世这19 年间,这首《三重奏协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过,即便在今天贝多芬的录音制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场中,这首作品的录音也不是很多。

卡拉扬是当今乐坛公认的贝多芬作品权威诠释者,这首作品的录音自然也是他的精彩之作.早在20 世纪的60 年代,卡拉扬就曾与前苏联的三位杰出艺术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里赫特为英国的EMI 唱片公司灌制过此曲,虽然这是一张在唱片史上很有影响的录音,但是由于诸位大师都个性较强,合作起来虽然技术上表现得相当精彩,但彼此之间的音乐默契则略感有些稍许的欠缺,于是卡拉扬便决定于1979 年在德意志唱片公司再次录制此曲。

在组阁时,重奏组的人选是决定演奏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小提琴的人选当然是由卡拉扬的得意弟子,年轻的女小提琴家穆特担纲,那么至于大提琴与钢琴的演奏者则一切都是围绕着能否配合穆特的气质、风格以及音色来遴选和试听.于是卡拉扬在制定了完整的录音计划之后便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和挑选适合的演奏家.最后,卡拉扬将视点聚焦在了两个人的身上,一位是前苏联钢琴家泽尔策尔,另一位便是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虽然卡拉扬非常看好俩人,并且马友友和泽尔策尔的演奏技艺又相当精湛、音乐感觉良好,合奏音色也格外的和谐,是非常理想的合作伙伴,但事情的进展却又不像当初想像的那般顺利了,原因是他们俩人不属于国际宝丽金唱片集团的旗下,而是美国CBS 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专属签约艺术家.于是卡拉扬便凭借他在乐坛的声名和威望亲自出面与美国CBS 公司游说,虽说两大唱片公司在商业上是竞争对手,但碍于情面,哥伦比亚公司最后还是答应了要求,将两位专属艺术家破例借出,于是便录成了这张优秀的唱片。

在这张CD 的音乐演绎中,听者可以感觉到三位独奏家在卡拉扬的棒下极为默契的合作,无论是音乐旋律的线条延伸还是乐曲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气息调节的合理控制,都表现了极为精彩的合奏效果与精湛的合作技巧.另外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的乐队协奏也仿佛是悠游于卡拉扬的股掌之中,极为适度地烘托着重奏组的音乐陈述,时而将乐曲激昂地推导至高潮的顶点,时而又将旋律完美地加以再现,一切都做得至善至美精彩之极。

卡拉扬本人对这款录音的演绎也表示出相当的满意,马友友与泽尔策尔则对能受到卡拉扬这样的大师器重感到万分荣幸,因为能与卡拉扬合作,将标志着他们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唱片编号: DG415276—2。

1996 年DG 公司将这款名录音重新编排 (加入若干首序曲) 以低价位发行,这对那些酷爱古典音乐又深感囊中羞涩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新版唱片编号: DG4479O7—2。

下页:异口同唱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