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人与自然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水杉-植物界的活化石
来源:自然与人类的故事 作者:

水杉是杉科落叶大乔木.其树干通直, 枝叶抚疏; 嫩緑色的树叶扁平, 呈线形, 两列状排列, 宛如鸟类的羽毛.它的树形挺拔秀丽, 既古朴典雅, 又静穆端庄, 犹如一座圣洁的宝塔.在本世纪40 年代以前, 科学家们只能从化石中知道它的过去.水杉是一种在距今六千万年至一亿年前就有的树木, 当时地球表面的气候十分温暖, 水杉可以生长在今天的北极地带, 以后才渐渐南移到欧亚和北美等地.到了第四纪大冰期时, 世界各地的水杉相继灭绝.科学家们曾一度相信水杉再也不会"复活"了.1941 年2 月, 在抗战的烽火中, 我国植物学家干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四川万县的磨刀溪 (现名谋道溪) .这里群山环绕, 溪涧曲折, 风景秀丽.当时, 干铎发现路边有一棵参天古树, 高达30 余米, 胸围达7 米.这位当时中央大学的教授觉得此树好生奇怪.由于新叶尚未发芽, 他只好托人代为采集标本.时隔一年, 干教授收到了这株树木的树叶标本, 但遗憾的是这份标本在请人鉴定时下落不明。

到了1943 年夏, 磨刀溪又迎来了另一位年轻的植物学家王战.当时, 他只有30 多岁, 受命到鄂西神农架原始森林考察途经万县, 他听说磨刀溪有一棵很奇特的大树, 于是, 不顾个人安危, 冒着风险改走小路去探寻这棵古树.当他来到这棵古树下时, 发现树下还有一座小庙, 横匾上写着"水桫庙"三个大字."水桫"是当地老百姓对这棵古树的称呼.他采到了一株较完整的植物标本 (只缺少花) , 心里非常高兴。

1945 年, 王战将他采集的标本交给了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鉴定.郑教授看了以后觉得这种植物非同一般, 它与现存的裸子植物都不一样, 可能是个新种.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又派自己的学生薛纪如去磨刀溪采集标本, 然后郑教授又将再次采得的标本寄给我国另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 请他帮助查阅文献.胡先骕在植物分类、古生物化石等方面很有研究.不久, 他就从一本1941 年日本出版的植物杂志上找到了论据, 为这棵尚不知其名的古树的"正名"打开了最后通道。

当时, 胡先骕找到一篇文章, 是关于日本古植物学家山木茂在研究日本化石中发现的一个新属 (Metasequoia Miki) .通过反复比较研究, 胡先生认为这棵古树标本就是日本这个化石新属的一种.1948 年, 胡先骕和郑万钧两人联名发表文章, 将这个植物定名为杉科水杉属水杉.这一发现轰动了国际植物学界.原先人们认为早已灭绝了的水杉竟然在中国的川鄂崇山峻岭中仍好好地生长着, 这真是奇迹.因此, 水杉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活化石".由于水杉与北美的红杉树较相似, 因此, 它的英文名字就是ChineseRedwood, 意为"中国红木"。

近三、四十年来, 这种曾像隐士一般蛰居的古老孑遗树种, 表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国内, 栽培范围遍及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部分地区.在国外, 水杉被引种到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即使在高纬度的圣彼得堡、哥本哈根和阿拉斯加等地, 水杉也能在室外安全过冬.目前, 当年首次发现水杉的四川万县磨刀溪已隶属于湖北的利川县, 名字也改为谋道溪.可是, 那棵水杉王仍然枝繁叶茂, 欣欣向荣, 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

水杉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珍贵的孑遗树种和著名的观赏树木, 同时也是重要的造林树种, 其心材紫红, 材质细密柔软, 是造船、建筑、桥梁、农具和家具等的优良用材, 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解放以后, 随着国家的和平安定,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物调查.植物学家们踏遍了祖国的青山緑水, 不畏艰险, 为国觅宝, 相继找到了一种又一种新的植物, 同时也发现了更多古老的孑遗植物.仅在湘鄂一带, 就相继发现了秃杉、珙桐、香果树、鹅掌楸、檫树和银雀树等, 充分说明了中国南方确是古植物的避难所。

下页:文房四宝话石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