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学基础知识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三、学佛的层次
专题:三皈五戒 作者:广超法师

㈠、三皈依:

我们先听闻佛法, 然后确定三宝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皈依处, 那就要求皈依。

我们皈向三宝, 不能只是内心皈向而已, 还应该根据外境, 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好比一对恋爱中的男女, 他们只是同居, 没有注册结婚, 没有跟人家讲明, 那有谁相信他们?当他们在婚姻注册官的面前宣誓, 签了名, 经过一个简单的仪式, 注册结婚后, 大家对他们就有信心。同样的, 我们凡夫的心每每随着外境而转变, 虽然内心皈向三宝, 还得要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皈依仪式, 这样才算是个正式的佛教徒。

㈡、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应进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样, 我们只是内心受持五戒, 那力量不强, 遇到逆缘时就不容易把握, 往往会把五戒丢到一边。就好像一对男女, 只是同居, 不要结婚, 那他们就很容易因恼意见而分手。同样的, 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受持戒律是正确之道, 他就应该去请求一位法师, 为他传授五戒。传授五戒是这样的:传戒者必须是一个持戒者, 向他求戒才正当。佛弟子的受戒, 须是师师相授, 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 唯有受了戒的人, 才能将戒传给他人, 此一戒体, 是直接传自佛陀, 受戒而纳受戒体, 便是纳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 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 以期引导各人自性是佛的发明或证悟。它与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动发信受持的, 并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样, 有人持者刀子强逼我们一定要受持。如果我们坚持不要受持戒律, 佛陀也没办法, 但他会慈悲劝导我们“以戒为师”;那是因为在佛教的教导中, 必须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学;如果没有戒律为基础, 修学任何法门都很难有成就, 所以学佛者应该先皈依, 然后受戒。《法华经》曰:“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我们受持五戒后, 要好好守持, 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经又云:“信为能入, 戒为能度”既是此意。

㈢、总结:

一般人只听别人说皈依好, 就去皈依, 那只是找一张护身符, 他们说有了这个“护照”后就可升天, 这不是皈依, 这是迷信。不懂得佛法的人, 过去世与佛有缘, 听到人家说皈依好, 他就去皈依, 不知道皈依的真正意义。其实皈依并不是得到东西, 而是我们内心真诚的皈向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在生死轮回中, 以佛、法、僧三宝为明灯, 让它指引我们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 使我们断除一切烦恼, 最终觉悟证果--成佛。我们内心以此为道路、为皈向, 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们三皈依, 受持五戒后, 要进一步修持, 不论修学任何法门, 一定要以戒律为基础, 不然是很难有成就的。如果一个人他整天杀生, 不管他修药师法门或是拜大悲忏, 今天忏悔, 明天杀生, 后天杀生, 那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五戒, 以它来约束咱们的身心, 自我教导, 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定下来, 这样就会接受这五戒, 确信严守五戒, 以戒为师, 它真能另我们得到安乐;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既是佛教有戒、定、慧的教导, 而这戒、定、慧三无漏学, 确能使我们断除烦恼, 解脱生死, 走上光明、安乐的康庄大道。

下页:五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