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菜根谭的智慧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圣印法师

衮冕行中持一黎杖的山人,为什么增加一段高尚的风雅呢?因为山人是居处在山野乡村的,能够掺杂到朝官贵人当中,必定别具一番超众出群的高风亮节。受朝官贵人尊敬崇仰,所以添增了一段高尚的风度。

反过来看,在渔父樵夫往来的地方,本来充满著大自然的景色,过著乐天知命的生活。而著衮衣的朝士,本来是在世俗间热中于功名富贵的。一旦穿了朝衣到乡间原野,同渔父樵夫炫耀它的荣华富贵,自然不免显得俗气。

况且,淡泊的滋味长久,而浓美的滋味不长。所以,鄙俗的浓丽之气怎么也赶不上清雅淡泊之风。

【后集○四○】

衮冕行中,若一(草黎)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若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尽心

出世之道,就是脱离世间之道。世间是五欲六尘之巷,陷溺到这里的人们,妄想多端而烦闷无穷。因此想远离这些烦恼,超脱于世外,处于高尚的境界,而去作种种的修行。比如佛教就是一种出世之道。

然而,许多人认为出世之道,要居处到世间的外面。所以多半是进入深山幽谷,和世人断绝往来。这和完全离开世间,过著猿猴麋鹿的生活一样。他们认为这就达到了出世的目的,其实是大错的想法。

我们既然是人,当然与禽兽不同。原本就是带有社会交际性的动物,要是违背著人的本性进入深山幽谷,过那孤立的生活,按著做人的道理来说,并不是达到出世的目的。纵令终身住在山谷里面,过著出世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利益,不过把人退化成木石一般的物质罢了。而不能算做是出世,这只是厌世弃世的人罢了。

佛教所谓出世之道,并非厌世与弃世,而是要人处于世间和人交往,不陷溺于名利。不染于世俗,像是莲花生在淤泥里面,不被淤泥所染,反而开出清净洁白芳香的花朵,这才是真正的出世之道。佛家讲求明心的工夫,就在于穷究心的尽头处。究竟心是一个什么东西?仔细的思索一下,就可以明了心的本来面目。比方火可以使物质温暖,但也可以烧坏了东西。因此明白火性,就可以避开它烧物的害处,而取它暖物的益处。如果怕人的害处避而不用,人就不免于冻死。心的功用也如此。

穷究心性,并不是绝弃人间共有的情欲,使心像死灰一般。佛教中小乘的声闻学者们,以为妄想与烦恼,都是由情欲所起。把一切的情欲,如耳目口鼻饮食见闻等等完全弃绝,则一切是非善恶之念不起,身体像枯木一样,心性如死灰一般,这样就是人彻大悟了。其实这种见解完全错误,正像人怕火烧避而不用,终于陈死是同样的道理。

【后集○四一】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下页:身放闲处,心在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