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易经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易经》的和谐智慧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易经》说: “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

《易经》强调合和观与社会和谐。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可见在封建时代的君主们就已经意识到合和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了。

中国自古强调礼治、德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 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保合大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易经》说: “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保合一词按《易经》解释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 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更重要的是人和。

战国时期,赵惠文得了一件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强以五十座城池交换,赵王得知其实诈,却不敢不换。舍人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且不惧生死,大义责秦王,并举璧欲撞柱,誓与璧共存亡。秦王慑于蔺相如的正义,只好作罢。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宰相。老将廉颇居功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容忍谦让。廉颇终于悔悟,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将相和睦,共同辅国。秦不敢侵赵,赵国得保平安。(杨力)

下页:重生惜生的生态存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