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修身齐家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1)“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忠,是一种责任意识。人要对自己、家庭要负责任,忠于人生、忠于家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负责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人谋,而不忠乎”?对人民、对国家,要忠心耿耿“精忠报国”,“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热爱祖国是一种情感,忠于祖国是一种责任。

责任,是改革开放30年的核心价值。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行各业的“岗位责任制”,各级政俯和官员对人民的极端负责任。责任,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主要精神杠杆。责任,决定一切产品的质量和国家的形象。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责任意识要求越高,它关乎社会生活是正常运转,还是立刻全部瘫痪。

新一代国民的责任意识,关系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与效率。因此,高度重视责任意识的教育。将“忠”的教育放在首位,就是要突出责任意识教育。用责任理解“忠”,就能够扬弃其过时的“愚忠”,弘扬“忠”的精华。以往对“忠”的偏见,削弱了“责任意识”教育,值得反省。一代新人的“责任意识”淡化,是对国家发展的潜在威胁。

(2)“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爱、“仁者自爱“、“仁者爱人”,爱己、爱人、爱家庭、爱社群、爱国家、爱和平、爱天地。爱,是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情感基础。孝乃社会和谐之源,无孝难有天下和谐。孝道,是血缘亲情之伦理,它具有永恒性,并能延伸到整个社会。孝乃德之本。孝,是形成其他品德的起点与情感基础。孝育,是爱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它不应灌输“愚孝”,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枷锁。

(3)“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诚,一是真,二是实,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真与假对立,实与虚同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凸显, 因为以假乱真,以虚代实,成为见利忘义,图财害命等等非人道行为的主要手段。“315”打假行动、“百城万店无假货”的活动,连年开展,即使治标不治本,也能有很大的成效,成效越大,越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学校多年不提“诚”的教育,造成国民“诚意”的淡化,值得反省。

(4)“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明,而且具有普世性。人们若不能“言而有信”,市场经济何以良性运行,社会难有和谐。有关的管理制度,建立信誉档案等等,都是需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信”的教育,是国民“信”意识的提升。

(5)“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明礼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法从礼生。

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礼之用和为贵”。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富而好礼”,“仓廪实而知礼义”,建设小康社会,呼唤礼 。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礼崩乐坏”,必须“克己复礼”。行礼,重在“明礼”,要知道“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重视“礼“的教育和建设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今中国,从来没有离开过“礼”。而今,国人对于“礼“要继承与开新,研究“新习俗”演化“新礼仪”,再现“礼仪之邦”。

(6)“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义,是“应当”、“合理”、“善”、“美”。“义者,宜也”。义,是人生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正气,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义,是价值观。在义与利面前,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义,是利他奉献。义举行善,无私奉献。义,是一种道德境界,高尚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就是”义”的教育。

(7)“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廉,是“吏德”、“仕者之德”,不恶不贪、立身清白为廉洁。“廉”是为官之本。廉洁成风,国泰民安;贪污盛行,民不聊生。廉是“为官之宝”。廉洁之官被尊为“清官“,不廉之吏是“贪官污吏”。

反腐倡廉,在于养廉,“以廉克贪”。养廉,是培养吏德之要、是治吏之举。倡廉对上严,惩贪先治官;“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正百官以正万民”,“正己匡业”。反腐倡廉,在于惩贪,“依法治贪”。

养廉,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廉,是公民的一种道德素质,这种道德素质要从小培养。中国有着优良的廉洁教育传统,在一些童蒙读物和家训中,把勤劳俭朴的教育作为廉洁教育的基础。认为,勤劳知节俭,俭朴生清廉。廉以勤为本,勤俭立清廉。北宋贾昌朝诫子孙“清廉为最”;北宋包拯以石碑训子孙“为官清廉”;北宋欧阳修之母教子学父“为官清廉”,成为历史佳话;南宋陆游教子为官要清廉自守,“勿贪求”,“一钱亦分明,一钱不妄取”。这种早期教育,对一代代国人形成勤俭、廉洁的美德,起了直接的作用。可见,倡廉反腐也要“从娃娃抓起”。香港廉政公署从1974年至今,连续20余年坚持给中小学生编写德育教科书,进行以廉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经收到举世公认的教育效果。这一经验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8)“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耻辱,“耻,辱也”。耻、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是一种道德心理,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道德判断,它既是个体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知耻近乎勇”。

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容易成为无恶不做的无耻之徒。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无)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学会做人,必须从知耻开始;社会“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以上对“八德”内涵的粗浅解读,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孝是道德情感基础,耻是道德心理机制,忠是道德责任,义是道德境界,礼是道德行为,诚、信、廉三德,是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八德,在个体品德结构中的地位与价值,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王殿卿)

下页:陈来:儒家教你“怎么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