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家风家训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使家庭和谐融洽的孝道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中华文化提倡孝道,其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孔子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

传统的孝道珍重生命的价值,不仅珍重活着的生命,也珍重死去的生命。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的事业,继承祖辈的积极精神和意志,这使家族乃至民族不断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同时,中华文化还重视“知恩思报”,中国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华文化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与此相反,“忘恩”与“忘本”、“负义”是同义的,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

“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

“千年奇幻总归孝,万道波涛总化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习总在羊年春节团拜会上还朗诵了这首诗,并说:“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节。”

父母的恩德像太阳,子女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回报太阳的伟大恩德呢?行为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有因必有果,每一孝悌行为,都会结善意的果。

其实,中华文化的孝道意义还不止于此。大家知道,人的先天之命在最近这一阶段上是直接由父母孕育的,虽然人出生后就独立于父母之体,但人的根还扎在那里,数还存在那里,故而孝敬父母实际上也是在培固自己生命的根基。所以中华文化强调孝敬父母,不仅有人道、家庭伦理层次上的意义,它还包括着更深刻的生命意义。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由大自然和祖祖辈辈等诸多的时空因素演化而成,它不是孤立的,它是一条前因后果长线中的一段,一个诸多因素联系网或球上的一点。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栋梁之才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利国利世利民。

《颜氏家训译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