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支气管与哮喘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如何辨证治疗喘证
来源: 作者: 时间: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可参考本病辨治。辨证时首辨虚实:病史方面,应注意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有无心跳气短,遗精腰酸,尿少身肿,咳嗽等病史和其他出血病史。大致青壮年多为实证,中老年多为虚证;既往健康,常有气喘发作,遇劳遇寒即发,多属于虚。妇女尤当详细询问生育史、月经史, 特别是有无慢性失血或大失血情况,如在重病大病之后,或产后失血,突然气喘,多属虚证,甚至是元气败绝的危候。了解患者在发病前有无感寒受凉、精神紧张、过劳、饮食不当等明显的发病诱因,也很重要。一般受寒或饮食不当而喘者,多属于实;精神紧张或因疲劳而喘者,多属于虚。

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喘而呼吸深长,面赤身热,舌质红,舌苔厚腻或黄燥,不消瘦,无浮肿,脉象浮大滑数者为实证;呼吸微弱浅表,呼多吸少,慌张气怯,面色苍白或青灰,额有冷汗,舌质淡,舌上无苔或有苔而白滑或黑润,全身消瘦或浮肿,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者为虚。如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不得卧,四肢厥冷,面色白光白,汗出如珠如油,六脉似有似无,即为元气欲脱的危候。

其次,辨寒热:属寒者其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沫,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 脉象浮紧或弦迟。属热者症见痰色黄、稠粘或虽色白面粘,咯吐不利,面色赤,口渴引冷,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

实喘以去邪为急,在表解之,在里清之,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湿痰则燥湿理气。虚喘以扶正培本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兼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所以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不能不问原因,见喘平喘。如因产后、病中大失血引起的喘息,久病、重病突然出现呼吸迫促等等,皆属正气虚脱的证候,亟应加以注意。

分型论治

实喘

(1)风寒束肺

①症状:咳嗽、气喘、胸闷、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初起多见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喉痒、鼻痒等症,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②病机分析: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苔白脉浮为特点。由于肺合皮毛、主气、司呼吸,风寒之邪,袭于表分,肺气不得正常宣降,津液留聚为痰,故咳嗽气喘。寒主收引,故初起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鼻痒、喉痒,是风邪干于清道的表现。舌、脉亦均系风寒外束之象。

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壅闭,如能及时宣肺散寒、哮喘易平。如失于表散,病邪遗留而为病根,即前人所谓“寒入肺俞”,以后往往一触风寒即易发作。

③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④方药:常用麻黄汤加减。如表症不重,可去桂枝,即为宣肺平喘之三拗汤;喘甚加苏子、前胡降气平喘,痰多加半夏、橘红或制南星、白芥子燥湿化痰,胸闷加枳壳、桔梗、苏梗。

如得汗后喘尚未平,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营卫而兼下气平喘。高龄、气虚之体,因用麻、桂有顾忌者,可选用参苏饮。

(2)外寒内饮

①症状:喘息,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状,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不喜饮,舌苔白滑,脉弦紧。

②病机分析:饮邪内伏以背冷,痰多清稀,腹中漉漉有声,小便不利等症状为特征。由于患者脾肾之阳不足,所以水饮得以产生和留聚,触冒风寒,甚至加换衣服稍一不慎,外寒即可引动内饮,阻塞气道,肺气不得宣降,遂发气喘。

③治法:温肺散寒,解表化饮。

④方药:常用小青龙汤。如咳喘重者,加杏仁、射干、前胡、紫菀。

痰鸣,咳喘不得息,可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兼烦躁面赤,呛咳内热者,小青龙汤加生石膏、芦根,药煎好后,稍凉服。由于痰饮系脾肾阳虚,水饮不化所致,故在用药后喘证缓解,即当改从治本入手,常服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一类处方脾肾双补,温阳化饮。阳虚体质,外有风寒,内有水饮,而不任发越者,可用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或以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阳虚水泛,阳寒内盛,症见恶寒肢冷,面目虚浮,口唇青紫,脉细微,苔白滑者,可选用真武汤,或四逆汤加人参、肉桂、茯苓、麻黄。

(3)痰湿壅肺

①症状:气喘、咳嗽、痰多而粘腻,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②病机分析:湿痰上壅于肺,肺气不得宣畅,故为喘、嗽、胸闷、恶心诸证。湿痰留连体内, 既影响脾的健运,又成为喘证的内在病因,一受风寒或因疲劳汗出,饮食不当,则喘息加剧。湿痰久蕴,亦可化热而成为痰热、痰火。

③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④方药:三子养亲汤、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化痰、平喘,痰多湿盛合二陈汤、平胃散,兼寒加温化之品,或用苏子降气汤,除寒温中,降逆定喘;兼热宜加清化之品,如黄芩、瓜蒌仁、胆星、海蛤壳、桑白皮等。

(4)风热犯肺

①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口渴欲饮,咳喘气粗,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风热之邪外袭,肺卫首当其冲,肺气郁闭,发为咳喘。邪热迫肺,灼津为痰,故痰黄而粘稠;热灼津伤,故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之象。

③治法:祛风清热宣肺。

④方药:桑菊饮加味。常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桑白皮、黄芩、鱼腥草、射干、瓜蒌等味。

如果肺热较甚,火邪刑金,口渴饮冷,舌干燥,面赤唇红,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有里实热结便秘者,加凉膈散,泻火清金;如喘促较甚,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宣肺清热平喘。

(5)燥热伤肺

①症状:发热,恶风,咳喘气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臂疼痛,痰中带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此证多系感受秋令燥热之邪所致,燥热伤肺,清肃失司,咳喘作矣。燥热耗伤肺阴,故痰少而咯吐不利;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所见口鼻干燥等症状,均为燥热之征。

③治法:清金润燥,宣肺平喘。

④方药: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如嫌其性温,可改用西洋参、沙参、玉竹之类。燥热化火而迫肺者,治宜泻火清金,常用泻白散、黛蛤散加竹沥、贝母、马兜铃、杏仁、石膏、寒水石等。如喘咳痰稠,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可加莱菔子、葶苈子、牵牛子、大黄等,以清下痰热。

(6)痰热壅肺

①症状:喘急面红,胸闷炽热,口干,痰黄而稠,或白而粘,咯吐不利,舌苔厚腻而干舌质红,脉滑数。

②病机分析:风寒入里化热,或肺胃素有蕴热,或饮食厚味积热,或湿痰蕴久化热,皆可成为痰热,胶结于肺,壅塞气道,而为咳嗽喘息。

③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④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如里热重,可加黄芩、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如喘甚痰多,可加射干、桑皮、葶苈子;便秘腹胀加草决明、瓜蒌仁、大黄。

(7)外寒里热

①症状: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在表不解,入里化热,或里有蕴热,复受风寒,则寒束于外热郁于内,肺气既不得宣散,又不得清肃下行因而喘急奔迫。如失治,肺中邪热炽盛,炼津为痰,不仅可使喘满加剧,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心、肝等脏,而为高热、神昏、痉厥、动风等内闭外脱的危证。

③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④方药:可选定喘汤为主方。大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亦可因证选用。

此外,尚有因饮食积滞而致喘者,当和降肺胃,消导食滞,化痰平喘。常用保和丸加减;如气喘 ,大便不通,或见肚腹胀满拒按者,必下之,腑气得通,其喘始平,用大承气汤。如哮喘而发热烦躁,腹泻不爽,肛门灼热者,用葛根芩连汤加桑皮、瓜蒌、杏仁等,清热平喘。

若由气郁不舒、气火郁结上冲而发哮喘者治宜疏肝达郁,方用逍遥散去白术加郁金、香附、川芎、山栀、丹皮。气郁甚者,可合用四磨饮以行气通滞。

虚喘

(1)脾肺两虚

①症状: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舌红不甚,脉细弱;或见面红,口干, 咽喉不利,盗汗,舌红少苔或剥,脉细数;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痰多。

②病机分析:肺主气,肺气不足,故短气而喘,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肺合皮毛,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肺阴虚则虚火上炎,故见面红,口干,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征象;肺脾两虚,则食少,喘息,痰多。

③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④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如咯痰稀薄,形寒,口不渴,为肺虚有寒,可去麦冬加干姜以温阳;肺阴虚者,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百合、南北沙参、玉竹或用百合固金汤。脾虚湿痰内聚之哮喘,用六君子加干姜、细辛、五味,平时可常服六君子丸。妇女产后,月经后期,慢性失血,大病之后可见喘促气短者,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不能见喘平喘, 可选用生脉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如肺肾气虚,喘喝欲脱,急须峻补,固脱先用独参汤,继进大剂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衰

①症状:喘促日久,呼多吸少,稍一活动则其喘更甚,呼吸不能连续,神怯,汗出,肢冷, 腰酸,夜尿多,面浮,胫肿,精神萎顿,痰多清稀,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弦大而虚。

②病机分析:病由房劳伤肾,或大病久病之后,精气内亏,或肺之气阴不足,金不生水,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气失摄纳,故喘促甚而气不连续,阳虚阴盛,不能温煦、固摄,故汗出肢冷。病及于肾 ,已是根本动摇,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心肾之阳暴脱,而见喘促加剧,冷汗如珠如油,肢冷, 脉微,烦躁不安,脉浮大无根,面唇青紫等危候。

③治法:温肾纳气。

④方药:金匮肾气丸。急重者用汤,根据前人“虚喘治肾宜兼治肺”之论,本方尚可加人参, 以补益肺气。如喘甚而烦躁不安,惊悸,肢冷,汗出如珠如油,脉浮大无根,或疾数模糊,为阴阳欲绝之危候,急用参附汤合龙骨、牡蛎、桂心、蛤蚧、紫石英、五味、麦冬等味配合黑锡丹以扶元救脱,镇摄纳气。如阳虚不能化水,水饮上泛,可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重用附子。兼痰多壅盛,上实下虚, 可酌加苏子、前胡、海蛤壳、杏仁、橘红、车前子等以降气豁痰。

(3)肾阴不足

①症状:喘促气短,耳鸣,腰酸,动则喘甚,口干,心烦,手足心热,面赤,潮红,盗汗, 尿黄,舌质红,脉细数。

②病机分析: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互生,气不归元,故喘促乏力;阴虚则火炎于上,故面赤、咽干、盗汗潮热。由于阳阴互根,阴虚日久,亦必损及阳气,进而成为阴阳两虚之证。

③治法:滋阴填精,纳气平喘。

④方药:七味都气丸、河车大造丸。

如正气不支,气喘较甚,可配用人参胡桃汤、参蛤散,或紫河车粉;兼肺阴虚者,合生脉散、百合固金汤。肾阴阳两虚者,可合左归丸,右归丸,或用金匮肾气丸、河车大造丸二方,平时常服。



  忠告:本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治疗喘证验方有哪些 (健康书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