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糊涂学大全 < 生活秘籍集锦 < 首页 :当前 
教子不争官
类别:教育人生 来源:

官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权力,无论其大小都有其支配的范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足见当官在钱财上之便.当官还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前呼后应,八面威风.正因此,自古以来,求官、为官、争官的路上从来都是熙熙攘攘。

其实是一种很短视的心理.从近处说,官并不好当,历史的舞台上你唱罢来我登场,多少高官名仕纷纷落马,官场儿不会姓一家的姓.尤其在现代社会,当官也只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要求很严的职业,若是为利,为名而去为官、争官,十有八九官不但当不好,还会栽了进去,成为贪官.这真是'赔了夫人,折了兵.'从远处说,人生在世,自己的身心安宁最重要,争官者无非是为了近利所诱惑。

正因为此,历来有识之士,教子中都劝子女不为官,不争官.三国名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可谓千古名言.大多数人都望儿女成材,但越是追于近利,求于浮名,越是没有远大志向.颜子推在《颜氏家训》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人的欲望无边,只有知足时,人方会心安意定,不为官所动。

中国古时候有著名的王猛为子求田不求官的故事。

王猛为前秦符坚手下的丞相.符坚对他十分信任,大小政策,全都托付给他.王猛将要去世时,符坚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猛只要求给儿子王皮一点田地、耕牛,让儿子躬耕度日,并不象其他人那样为儿求个一官半职。

王猛死后,符坚念王猛的功劳,还是给王皮当了官.不料王皮做官时做了不少坏事,到最后,竟策划起谋反来.事情败露后,符坚斥责王皮道:'怪不得你父亲去世时,只要求我给你一点田地耕牛,却不向我求官职.知子莫若父,这句古语果然是一点不错啊! '

符坚因为感到自己也有责任,最后免了王皮,没有处死他。

这个故事很有味道.王猛了解儿子,不为其求官,而王皮做官后的表现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人性恶的一面.尽管王皮是个典型的例子.权力是有利的,但同时权力也是可以腐蚀人的.官场并非只是八面威风,它同时也对为官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考验。

周行逢在五代时官做到了节度使,宋初时,更加了中书令的御.他做官时尽心于吏论,秉公执法.平时,他又很注意提拔那些正直廉洁有才能的人。

周行逢的女婿见丈人做了大官,有一次,便乘机要求丈人给他一个小官做.周行逢不肯答应女婿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特意买来犁锄等农具送给女婿,劝导女婿说:'官员是要治理百姓的,凭你的才能,胜任不了做官,我怎么能讲私情白送你俸禄呢? 你还是暂时回去,好好种田,完全可以养活家人.'

即使是做了官,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历史上激流勇退的人很多.张良就是一例.这样在家庭教育中真正看透官场人,往往教育家人功成身退,求一种平淡的生活,以免招杀身之祸。

曾国潘带领湘军功下金陵后,其弟曾国荃劫掠更多,权势更大,这样湘军与清政俯的矛盾与危机日益加深,愈来愈严重.这样曾国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其弟开缺回籍以避祸,并提醒他:'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潘是极有眼光的。

不为官,不争官,激流勇退,功成身退.这才是大智慧!

在社会斗争中任何一个都要有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方面,这可以表现出他们的水平.所以不仅有一个不为官的问题,还有一个'识别官'的问题.这个识别不能凭一时之情,而要有个大眼光.人是很容易受眼前利益诱惑的,只有有大志向者才能透过眼前看到未来,当然这会有代价的。

王陵是刘邦的同乡,刘邦以王陵为兄.刘邦起义时,王陵也带几千人起义,占据了南阳.在刘项斗争中,王陵带兵追随刘邦.项羽听说后,把王陵的母亲接到军中,要想借此胁迫王陵投降。

王陵的母亲看到当时项羽的兵力虽然比刘邦强大,执行的政策却是错误的.他一把火烧掉了咸阳的宫殿,大杀降卒,到处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在内部又不能团结将卒.从长远来看,项羽注定要失败的。

于是,当王陵的使者来到项羽的军营时,王陵的母亲偷偷地会见了使者,说:'请为我带个口信给王陵,还是追随汉王为好,汉王刘邦是个忠厚长者.请你告诉王陵,不要为我的缘故而动摇.'为了坚定王陵的决心,她就在使者的前面用剑自杀而死.项羽知道后大发雷霆,把王陵母亲的肉割来炙了.可是这样一来,王陵追随刘邦的意志更加坚决,终于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平定了天下。

不为近利所动,不为眼前利益所惑,这正是糊涂学所倡导的,在教子中也体现了这一点,王陵母亲是极有眼光,极坚强的母亲。

王陵母亲,是以死换来了儿子的前途。

而东汉未年范滂的母亲则育子捐躯不悔,两个母亲虽然个人生命结果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人在世,不仅不争官,还要有原则、有骨气、有理想的去生活.教子最重要的是教以他有人格、骨气、浩然之气.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人将不能称为人。

在一个商品化、世俗化的社会中,一切都化了钱的原则,象王陵母、范滂母的行为已不被人所理解,而她们正是糊涂学所肯定的人物。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他们依仗手中的权势,鱼肉人民,残害忠良,诬陷敢于反抗他们的朝廷内外的大臣.'共造部党'.其中,范滂(Pāng)就是被他们以'党人'的罪名杀害的一人清正官吏。

范滂字孟博,汉汝南郡征羌县人(现河南省平光、鄙城两县处).年轻时就很注重品德修养,养成情廉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推荐他做孝廉,光禄勋举为四行.那时冀州(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南)发生灾荒,饥民纷纷起来造反.朝廷于是任命范滂为清诏使,到冀州巡行视察.范滂登车出发时,手握缰绳,慨叹政治混乱,立下了澄清天下的大志.等他一到冀州境界,那些太守和县令自知平时贪赃枉法,听到风声就扔掉官印逃跑了.他检举弹劾的官吏,没有一个是不符合公议的坏蛋。

后来,范滂又被太尉(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黄琼征召去做官.正赶上皇帝下诏要三公府的下属主要官员采访民间疾苦和地方官吏的善恶得失,向朝廷报告.范滂一下子就弹劾了刺史、太守和权门豪坤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他弹劾的人大多,怀疑他挟有私心,动机不纯.范滂回答说:'我所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残害百姓极深的坏人,怎肯用来玷污我的纸笔呢? 只因现在就要向朝廷汇报,时间急促,所以先检举那些急需检举的人.至于还没调查清楚的,正在反复核实.我听说,农夫铲了杂草,庄稼必定会茂盛起来,忠臣把奸邪去掉,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假如我检举的不符合事实,甘愿当众接受死刑.'官吏们这才不再问什么.范滂眼看朝廷正处在艰难时刻,知道自己的主张无从实现,就递上弹劾自己不称职的状子,辞官不干了。

汝南郡太守宗资早就知道范滂的名声,请他做助手代理功曹职务,把郡中的政事委托给他.范滂在职期间,对吏治严加整顿,疾恶如仇.凡是行事违背'孝悌',以及不遵守'仁义'规范的人,一律撤职驱逐,不同他们共事.把操行卓异的人推荐到显要岗位,把被埋没的人才选拔出来任职.范滂的外甥西平县人李颂,是西平王李通的后代,他在家乡名声不好,没有人肯推荐他.太监唐衡去请宗资帮忙,宗资同意任用李颂为吏,范滂认为他不是适当人选,搁置下来,一直不发委任状.这使宗资很生气.从此郡中那些中级以下的官吏,没有不怨恨范滂的,就指责范滂任用的人为'范党'.后来牢脩向朝廷上书,诬告李膺,范滂等人连引为党,被关进监狱,受尽了酷刑的折磨。

等到官司了结后,范滂回到家乡.建宁二年,朝廷又一次大规模诛杀党人,下令立即逮捕范滂等人.于是,范滂再次入狱。

范母来到狱中与儿子永别.范滂禀告母亲说:'弟弟仲博很孝顺,能够供养您老人家,我到地下和父亲在一起.不论活着或死去的,都各得其所.请大人割断难舍难分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范母道:'你今天能够与李膺、杜密齐死,死也瞑目了.既有美名,又要长寿,这怎么能够同时得到呢? '范滂跪下来领受母亲的领导,向她老人家叩了两个头就分别了.接着范滂又回头望着儿子叹道:'我想叫你做坏事吧,坏事实在不能做;要叫你做好事吧,我可一生从不做坏事,却落得如此结局! '在场的人见此情景,没有一个不掉泪的.那时范滂只有三十三岁.范滂一生正气凛然,范母育子捐躯不悔。

下页:教子忍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