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糊涂学大全 < 生活秘籍集锦 < 首页 :当前 
喜名者必多怨
类别:教育人生 来源: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唐代的顺宗在作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 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份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 '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治,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暕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求暕罪失',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在名利问题上,最能体现'全生葆真'精神的历史人物大概应推范蠡了.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以为相'.范蠡虽居相安荣,但又以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死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徙'.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果然死在勾践手下.说到底,像顺宗、曹丕、范蠡这样的处理名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在形式上的放弃之后,更永久地保有它。

下页:庄王识人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