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与儒适应-呼应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核心价值观
来源: 作者:

佛家是外来的宗教,奉行宗教性的伦理道德规范。佛家传入中国后,面对的是强大的中央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在人伦上盛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突出嫡庶之分和长幼之序为特征的宗法制度。与这种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纲常名教,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就成为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伦理德目,仁、义、礼、智、信等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佛家的沙门不敬王者和不礼拜父母等行为被视为是不忠不孝。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僧人出家,不结婚生子,是大不孝。这种观念的冲突,反映为佛家与儒家伦理的尖锐矛盾,也成为佛家传入中国的最大障碍。

对此,中国佛家作出有力的回应,比如宣扬“五戒即五常”说,认为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语即“信”,佛家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是相即相配的。对于抨击佛家的不孝,佛家更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比如说:“天地之大,以孝为本。”(智愚:《虚堂和尚语录》卷10)强调孝是宇宙的根本。又如说:“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智旭:《孝闻说》,《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4之2)宣扬孝是世间法和出世间佛法共同的根本宗旨。还说:“戒虽万行,以孝为宗。”(宗密:《盂兰盆经疏》卷上)戒行虽然众多,但都以孝为宗旨。也就是把孝归结为戒的最高宗旨。契嵩还作《孝论》专著,在该书中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家殊尊也。”(宗密:《辅教篇》下)说在儒、佛、道各教中,佛家最尊崇孝道。他还说,佛家人士出家修行,立身行道,能够荣亲耀祖,使祖先亡灵也得到福报,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的孝远远超过了儒家的孝。在中国,佛家学者对孝的强调可谓不遗余力。

中国佛家通过比附、诠释、发挥,竭力把佛家伦理与儒家伦理协调起来,适应儒家伦理的基调,张扬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不仅强化了儒家伦理价值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使佛家及其伦理道德思想减少社会思想压力、阻力,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儒、佛、道三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上述事实也表明,在中国,外来宗教只有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中国化,才能扎根和流传;宗教伦理只有适应世俗社会的主流伦理观念而又保持自身特点,才能存在和发展。-方立天

下页:中国佛家基本理念-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