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道德情感-慈悲报恩说
来源: 作者:

宗教道德行为的动因,既源于理性、信念,也源于情感、情愫。佛家关于人生现象、生命真相及其法则的学说,指导了广大信徒的道德修持,佛家人士在修持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真情,反过来也促使自身道德修持的不断进步。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共同维护、推动道德实践不断前进。佛家道德情感,主要有慈悲心、报恩心和四无量心等。

慈悲心。佛家认为人和其他众生是一体的,因无始轮回以来,每一众生经过无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与其他众生不断互换角色,一切众生都共存相依,同感相应。如上已提到,众生与一切非生命的存在,即众生与环境也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由此产生对众生的深切关怀,要把快乐给众生(慈),要拔除众生的痛苦(悲),要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佛家还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悲意思如上所说,“喜”是要见他人快乐而随喜,“舍”是内心保持平衡而无所偏执。

报恩心。佛家提倡“知恩报恩”的道德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云: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 一父母思,二众生恩,三国土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帮助之恩,国土的安居之恩以及佛法僧三宝的教导之恩,都要给予回报。

慈悲、报恩的心理、情感,提供了佛家道德修持实践的内在动力,在佛家伦理体系中有重要意义。-方立天

下页:佛家的理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