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中国佛家哲学研究必须注意的三个关系
来源: 作者:

从汤用彤先生的论断还可以推导出中国佛家哲学研究必须注意的三个关系:

一是研究与体验的关系。佛家哲学是宗教哲学,有着与一般哲学不同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研究时必须对它进行内在的、深透的心性体会。这里强调心性体会的重要,也肯定心性体会的可能。我以为这对教外的研究者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记得吾师张岱年先生也曾点化过我:“你研究佛家,可要进去啊。”只有设身处地,虚心体察,深契冥觉,体会贯通,才能理解佛家哲学的真谛和精义。当然,作为学术研究者来说,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才能确保成果的科学性与深刻性。如果只是“进得去”而“出不来”,则似乎难有科学研究可言。

二是研究与信仰的关系。与上述论断相一致,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家史·重印后记》中还说:“我过去反对以盲目信仰态度来研究佛家史,因为这样必然会看不清楚佛家思想的真相。”盲目信仰并不能看清佛家思想,汤先生主张从学术的理性态度去研究佛家,以求看清佛家思想,这与“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研究态度应该是,既反对盲目信仰,又尊重信仰,我们“同情默应”佛家信仰,“心性体会”佛家哲学思想,以求得理解佛家宗教信仰的真谛和佛家哲学思想的真相。可以说,盲目信仰和敌视信仰两种态度都难以看清佛家思想,都不可取,只有冷静客观,实事求是,深入体察,同情理解,才能真正看清和把握佛家思想。历史表明,由于主观情感因素的作用,对佛家研究持冷静的、理性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力求在研究时保持客观的、中立的态度。

三是研究与批判的关系。从汤用彤先生的话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汤先生主张学者(不是宗教徒)在研究中,要贯彻批判精神,这里所讲的批判不是讨伐宗教,不是党同伐异,不是政治斗争,而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是学术性的探讨、商榷、分析、评论。没有这种理性的学术批判,学术研究就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没有发展;没有这种理性的学术批判,就难以走出盲目信仰或排斥信仰的沼泽,难以明辨精华与糟粕的界限。这种学术批判,不能只是外在的,更应当是内在的。所谓内在批判是要求深入研究对象,以平等心态对待研究对象,运用普遍的学术准则和共同语言,与研究对象进行思想碰撞、“对话”,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对象,肯定它的合理的看法、论点、思想,揭示它在理论上的问题、矛盾、困难,乃至错误,以利于推动学术思想的发展。当然,这种批判应当是说理的、与人为善的,不能伤害宗教徒的情感与信仰。历史也告诉我们,在佛家内部,不同派别、学者之间,也长期存在着互相商榷、批判的事实。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佛家哲学史也就是佛家学者不断通过内部批判进而推动佛家哲学思想不断发展的历史。-方立天

下页:方立天从哲学角度阐述佛家“空”的四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