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史园地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中山先生安葬之谜——访孙中山先生贴身卫士范良
文章来源:东方青年 作者:周描坤

公元198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南京中山陵奠基60周年也是这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勫封建王朝75周年又在这一年.

然而,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何没用水晶棺?为啥建陵紫金山?遗体为何移南京?谁人抬奉紫铜棺?腹中内脏存何处?墓内有无随葬品,葬后密封谁督看?大量礼品是否在?遗体到底在何方?抗战时,蒋介石移灵重庆之事为何落空?几十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带着这一连串问号,特地采访了孙中山生前贴身卫士范良.

范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是目前在世的孙中山唯一的贴身卫士,又是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过建陵工作,安葬时抬过灵柩,安葬后长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孙中山葬事的历史见证人.

周:孙先生1925年3月12日与世长辞后,他的遗体一度安放在北京,为什么后来在南京建造陵园?

范:这是孙先生的生前遗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解放后,孙先生辛亥革命时的卫队长郭汉章来找我,谈起孙先生在南京选墓址的事情.那还是先生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次他带郭汉章骑马去紫金山郊游,路过明孝陵时赞叹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风水也好,北有横卧的大山,南濒明湖暗溪,可谓“山高水长”,便对郭说:“我身后能够在此向人民讨一块地作墓,死也足矣”.这就是建陵南京的来历.

周:据说孙中山先生死后内脏全被取出了,确有此事吗?内脏被人盗走之说怎么回事?

范:前者是事实,被盗属谣传.当时先生曾有嘱咐,要求死后将五脏作病理解剖,因为他是医生出身,知道解剖的价值.后来解剖时医生发现先生得的是肝癌,事后内脏单独进行了火化,现存放在紫铜棺内.抗战期间,南京中山陵卧像前出现一桩怪事:汪精卫从北平协和医院迎来“先生内脏”,当时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郑介民中将来中山陵调查此事,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写份详细报告报蒋介石.我下墓穴揭开玻璃罩,打开红布挡着的五只玻璃瓶,上面写着孙中山先生五脏切片模型,在我之前竟无人敢下去看个究竟.事后蒋介石召见,我向他汇报了此事,并向当时《中央日报》提出了抗议,不找当事人就发失实新闻.最后,经过奉安委员会各委员签字,此桩奇案方告结束.

周:有消息说,孙先生的遗体原来准备永远供后人瞻仰.最后为什么密封了?

范:本来是有这个考虑,苏联政府还专门送来了水晶棺.所以,开始,孙先生的遗体存放在装满福尔马林的楠木棺材里,当时他只穿麻织的短袖衬衣和短裤.遗憾的是后来遗体接触了空气,发现局部变质已无法完好保存,苏联的水晶棺也没有用上,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的纪念馆供人参观.遗体南移时,又将楠木棺换成意大利进口的紫铜棺.不过,也有一种传闻,而且也登了报,说是张作霖的部下被北伐军逼到香山,他们扬言再进攻就焚毁孙中山的遗体.守灵者于深夜偷偷地将遗体从楠木棺中取出存放在附近的山洞里,以使遗体变质,这不过是传闻,我没有亲眼看到.

周:你刚才说的那具楠木棺还在吗?

范:楠木棺材连同那套麻织衣裤都封存在北京碧云寺孙先生的衣冠冢内.

周: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工程——灵寝竣工,定于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去北京移灵的有哪些人?

范:5月下旬,南方政府派出8名卫士前去北平移灵.这里还有个巧合,孙先生在世时,贴身卫士8人,这次移灵又是8人,后来我们在南京接灵正好也是8人,其中的奥秘我至今还没有弄明白.

周:或许是八大金刚吧?

范: (笑) 也许是吧.斯大林元帅和铁托元帅等伟人的灵柩都是高级将帅亲自护送,而我们最高的只是校官,我当时是上尉,我们8名卫士是从先生80名生前卫士中挑选出来的.先生逝世后,80名卫士一度成为蒋介石卫队的一部分,中山陵成立拱卫处之后,又担负拱卫陵墓的任务.

周:孙先生的紫铜灵柩用什么方法运到南京的?除了8名卫士,还有什么人抬灵?

范:先生的遗体是用火车运来的,抬棺材的是清朝抬过皇帝和皇亲国戚的后代,总共128人,棺材前后各64人,从香山到北平车站和陵前广场到灵寝前平台,都由他们抬.这些人抬棺水平很高,不论是平地还是上下坡,前进中棺材始终是水平的,一点也看不出颠动.从北平运到浦口后,就送上一艘军舰横渡长江,到中山码头后,用一辆特制的灵车运到国民党中央党部 (现湖南路江苏省军区) 大礼堂.

周:请你详细介绍一下奉安大典和下葬密封时的情况.

范:遗体运到湖南路中央党部大礼堂后,接着是三天公祭.6月1日,灵车从湖南路开出,缓缓地驶向中山陵,参加送葬的人民群众、外国使节达20万之多,其中也有不少是孙先生的日本友人.数十里长的马路两边也都挤满了群众.

周:中山码头和中山路都是为移灵赶修的对吗?

范:不错,从下关中山码头到紫金山南麓这条马路都是当时修建、命名的,中山门也是由原来的朝阳门而改的……

6月1日那天,宋庆龄和宋氏全家,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所有要员参加了奉安大典.

大典后,随着阵阵军乐,我与另外7名卫士,缓缓地走近灵柩,抬起棺体两边的铜环,慢慢地进入灵寝,然后用绳子将灵柩吊入圆形墓穴,通过铜梯来到墓穴底部,再将灵柩移正.原来有一个特制的铜梯,长5米,也就是圆形墓穴的高度,制作铜梯本来是供人瞻仰遗容上下用的,可惜遗体没保存好,铜梯也就失去了作用.

周:紫铜棺的形状大小您还记得吗?墓内有没有珍宝之类随葬品?

范:印象很深,大小与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约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盖.透过水晶玻璃,只见孙先生身着黑色马褂,蓝色长袍,脚上是黑色布靴,神态安详地仰卧在蓝色的弹簧垫上,身体两边用许多丝绵球固定,两脚中间安放着一只约33厘米高、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间瓷瓶,里面存放着火化了的内脏,用一块红色绸布扎口.密封前,又盖上了紫铜棺盖,棺盖上面刻有梅花图案,很精致.6月2日上午开始密封,前后5天.墓穴四周为长岗石墓圹,墓圹外边是一尺多宽的隔层,再外边还有一道坚固的墙面.密封位置在墓圹的中部略靠上,先用钢筋条,钢筋条上面是钢丝网,箍紧后又铺一层油毛毡,最后用混凝土密封,这样,上部为日本著名雕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孙先生卧像,下部是孙先生长眠的紫铜棺.密封工作非常细致,我始终在现场.墓内、棺材里没有随葬品.

周:不久前香港《文汇报》刊登了关于我国有关部门用现代先进仪器测定,孙中山遗体已缩短了一寸左右,其他一切完好的消息,您是否知道此事?

范:这件事我也觉得奇怪,有关中山陵的活动一般都要通过陵园管理处,然而这件事我们管理处的一千多名干部、职工却一个都不知道.上星期香港《文汇报》一位记者来宁,我问他这则消息的出处来自何处,他只是说“确有此事”,但没有正面回答我.所以,我们都认为在国家有关部门没有证实之前,只能当作“参考消息”,究竟有无缩短,是否完好,有待测试证实.

周:中山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请问主要设计人是谁?

范: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他还为建陵献出了生命.原来在灵堂的西南休息室里还有他的浮雕像,于右任在浮雕上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志纪念”,抗战后,浮雕不翼而飞.

周:这个工程耗资不小吧?

范:当时设计兴建中山陵全部造价为白银400万两.在1926年3月12日正式奠基以前的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各族人民特别是海外华侨捐献的款项共有460万两,超过了全部造价,华侨还在中山陵周围兴建了光华亭、流徽水榭等纪念建筑,在紫金山紫霞洞前建造了大水塔,利用山水灌溉花木,以点缀风景.

周:蒋介石一度想把孙中山的遗体移到“陪都”重庆,这个传闻有没有根据?

范:是有这回事.蒋介石对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抗战时期也做过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他对先生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侵华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遗体带到重庆去.当时设计陵墓的工程师认为陵墓比较坚固,再移灵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

说实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从墓穴周围的隔层下去,在旁边打洞取灵柩不是很困难的事.我想主要还是工程师不愿破陵,同时也考虑到日本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谅他们不敢在孙先生的灵墓上轻举妄动.历史证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对我们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

周:八年抗战期间,中山陵只留下一个拱卫班,其余卫士都到哪里去了?

范: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战部队全部离开南京,只留下12人继续守陵,其余都编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队.我也于日寇占领南京的前五天 (11月5日) 调赴重庆,后到成都航空委员会政治部二科任第四组组长,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重返中山陵.

南京解放前夕,我担任了中山陵拱卫处代理处长.此后接到了陈毅司令员让我继续守陵的命令.解放军渡江后派了一个连队和我们一起保护战时的陵园,直到现在我还没有退休。

 
下页:我国古代妇女殉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