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你最有学问的朋友,下列妙语警句出于何人手笔:
“结局好,一切好。”(莎士比亚,理所当然。)
“人以三事见性格:赏钱、酒量和脾气。”(王尔德?伏尔泰?)
“罪证不足莫先罪。”(西塞罗?霍尔姆斯?)
“不解的梦,犹如未拆的信。”(弗洛伊德?)
当你知道上述格言无不出自《犹太法典》时,你也许会大吃一惊。我敢打赌,受过最好教育的美国人中,有95%的人说不上《犹太法典》是啥样的。然而,这部法典却是我们了解纪元前犹太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中引出基本道德法规、大量信条以及神学基础的宝库。
下面不妨再举一些这部法典中光彩夺目、充满人生哲理的有关引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切勿威吓孩子:要么罚他,要么饶他……非打不可,就使用小草一棵。”
“增加真理。就是减少真理。”
《犹太法典》井非像许多人认为那样是指《旧约》的前5章;那5章古代希伯来人称作《摩西书》,或曰《摩西律》。《犹太法典》是一部浩然巨著,辑有“小书”63部,英译本长达35卷,据估计,它记载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8世纪间持续1200年之久的群贤诸家研讨所得。前后共有两千多位学者、法师、哲人参加过圣地巴勒斯坦和巴比伦大学堂中举行的这些讨论。来到两地学术中心的,都是当时最杰出、最博学的贤哲之辈;世界各地的犹太教法师、法官也纷纷寄来一件件缕析入微的文书,借以各抒所见,共商大。
许多世纪以来,这部法典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经过篡改的摘录。在巴黎、罗马、托莱多、君士坦丁堡等地,教士和皇帝,上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至纳粹分子和其他狂热分子,全都诅咒它,宣布其为非法,把它撕个粉碎,要么就把《法典》付之一炬。
然而,如同今天世界各地虔诚的犹太人一样,过去犹太男子(还有贵族女子)没有一个不在研习《犹太法典》。每天诵读一部分犹太教经文或者法典,尤其是在安息日,乃是一种极重要的“德行”。他们这样做,过去和现在都被认为是为来世“积德”。
犹太人被放逐出圣地后,散居他乡,来到耶路撒冷、科尔多瓦、孟买、神户、喀土穆或是基辅,于是在那里的小商店里、小市场上、农村集市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小商人、补鞋匠、苦力、车夫、面包师或理发匠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他们最爱读的《犹太法典》中的《长老伦理》篇。
《犹太法典》一书被誉为一部具有伟大见解、伟大力量的寓言、传说、轶事的知识宝库。这些寓言、传说和轶事并非写下供人消遣之用,而是一种诲人的工具,是使人们接受道德教训的有趣方法。这里不妨再举小例一则:
“世界之道,莫不皆然:生了孩子,大家高兴;有人长逝,众人哀号。我们却要一反其道。只因为婴儿大小,一生难料;有人寿终正寝,我们要为其高兴,因他已走完漫长的征程,如果带着不朽美名的花冠离开今生,更要算是莫大的福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