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文字典籍-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诸葛亮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人们头脑中似乎有这样一个“常识”: 蜀汉政权在刘备亡故后,由诸葛亮主持发动了对曹魏的六次北伐,公元227 年“一出祁山”之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疏《前出师表》,次年“二出祁山”前又写上《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提到“鞠躬尽力,死而后己”,它是诸葛亮心迹的表白,以后又演变为一个成语,专门用来赞美那些献身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仆人”.但是,诸葛亮真的写过《后出师表》吗?

在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只载有《(前)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而《汉晋春秋》中的这篇《后出师表》又是出于三国孙吴大鸿胪张俨的《默记》.著名的《昭明文选》,也只选录《(前)出师表》,而不收《后出师表》.由此,有悖于“常识”的见解便出现了: 《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

否认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理由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前出师表》表示了诸葛亮对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又说: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后出师表》却语气沮丧: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虽然此时已有街亭一败,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怎会雄心全挫呢? 而且,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所写,此文应该畅所欲言,没有必要故意贬低自己。

二、《后出师表》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蜀汉并没有人反对北伐,《后出师表》谈到“议者谓为非计”,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因此诸葛亮根本无需上此表以说服别人.表中又有许多可能起涣散人心作用的话,以诸葛亮的明智,岂能为此!

三、《后出师表》提及的一些事情与史实明显不符,人名也有错误.《蜀志·赵云传》说赵云“建兴七年卒”,《后出师表》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却说: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命、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而且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均不见史书记载,显系作伪者故意捏造,以混淆视听。

四、《后出师表》和《前出师表》文辞风格迥然不同.《前出师表》是忠臣志士无意为文,故风格至为高迈.《后出师表》是作伪者有意为文,因而辞意不免庸陋,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四句,均一句四字,两句对偶,意思完全雷同,《前出师表》就没有这样的句子.清代学者黄式之就说: “《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

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 由于《后出师表》出于张俨的《默记》,因此,一些学者就肯定它是张俨所作.但有人指出张俨对于诸葛亮的将才是估价很高的,对北伐也抱有乐观态度,以为假使诸葛亮寿命长一些,北伐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这与《后出师表》悲观失望的态度全然不同,因此,伪作者不可能是张俨.也有的认为伪作者应是诸葛亮的胞侄诸葛恪.诸葛恪在252 年孙权临死时,受命为吴大将军,全权辅佐幼主孙亮.当时孙氏皇族与江南大族的势力非常强大,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权,就发动对魏的战争.然而这却引起举国反对,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议者谓为非计”.于是,诸葛恪一方面“著论以谕众”,另一方面伪制《后出师表》,以便使自己的伐魏主张得到一个有力的旁证.张俨死于266 年,这个伪制品后来被收录进他所撰的《默记》.但是,坚持《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学者,针对诸葛格伪造一说提出异议.他们认为,由于亲属关系,诸葛恪可以得到诸葛亮的文字,因此《后出师表》还是出于诸葛亮的手笔.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这还是一个谜.(闻泽)

下页:《庄子》是庄周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