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认识自然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焦山浮碧玉
来源:百科全书 作者:

镇江的焦山,不愧是旅游胜地。

就人文景观来说,有东汉陕中焦光隐居的洞穴(汉献帝三次邀请他出山做官,均婉言谢绝.今在洞内塑焦光像,命名洞穴为三诏洞).有"焦山碑刻",保留了自南朝、唐宋元明清以来的460 块名家书法石碑,其中的《瘗鹤铭》是评价甚高的艺术精品.有南宋陆放翁的《佳山题名》,刻在西麓摩崖上,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散文,全文是:

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浮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按上面所说的年代是宋孝宗隆兴二年,即公元1164 年,至今已830 年,其字迹清晰可读。

还有"抗英炮台遗址",是鸦片战争以后修筑的,曾在1842 年7月15日向英舰"弗莱吉森号"开炮轰击.是近代史教育的难得园地。

就自然景观来说,焦山的地理形势正处于江心孤岛之上,在惊涛骇浪之中巍然屹立,其豪壮气概,似胜群山.每当金风送爽之时,登上壮观亭,一览江天景色,胸怀顿觉开阔.正如亭内的那副楹联所写的:

砾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

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

若是站在对岸的象山、北固山上,或乘江轮眺望,視野中的焦山却变成一丘翡翠,沉浮于水光波景之间,所以也称浮玉山,碧玉浮江之意也.如果对地理学有兴趣的人来游焦山,除了欣赏那娇媚的翠景以外,他们会在焦山顶上注意到一层颇厚的"黄土",在黄土和下面的坚硬岩层之间,还有若干大小不一,带有棱角但已初步磨蚀过的碎石.这时候,脑子里会钻出一连串疑问: 黄土难道是古代长江的堆积物吗?区区的黄土为何能残留至今?土层之底的碎石又从何而来?如果是长江搬运到此,也应该被磨得浑圆就像雨花石那样了。

带着这些疑问,到对岸的象山上去考察吧! 果然,像山顶上也同样存在有相当厚度的黄土层,土层的底部也夹有类似形状的碎石,其下才是坚硬的岩层。

原来,这些地貌特征说明在几十万年至几万年以前,长江的位置在焦山之北侧,而焦山与象山是连接在一起的,而现在这两山之间的水道尚未出现.那时候,我国东部的海岸线远在日本和琉球群岛,不仅东海诸岛与大陆相连,台湾和福建也是一个整体.镇江一带的大陆性气候颇为显著,相当干燥,于是在山麓斜坡上形成黄土堆积,其下是经过坡流搬运而堆积下来的碎石.不久,地壳下沉,海水浸侵,海岸线西移,直到接近现在的岸线位置时,占老的沿江大断裂(可上溯到南京的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龙潭诸山的北坡)复活,在镇江一段,从金山向象山方向出现几条平行的断层,像刀斩斧劈一样把焦山跟象山分开了,夹江地段也因此而沉没于江底.随着地壳上升,当年的山麓斜坡随着侵蚀作用而变成江边的血陵,焦山也就脱离江岸而成为浮现于江心的孤岛了。

游罢焦山,再吟咏一下宋代林景熙的诗,更感到"浮玉"的韵味:

山裹中流水作林,宝莲鳌背翠沉沉.

半空但觉烟岚合,三面不知风浪深.

仙井浴丹开晓日,海门浮玉淡秋阴.

洞深瑶草无人采,瘗鹅残碑浸碧浔。

下页:一郡游观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