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宇宙探秘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月球探秘-月震的秘密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和认识地震一样,我们不仅要了解月震的次数和震级的大小,最主要的是从中探索它震动的规律,查出它震动的内因和外因,使认识达到更深入的层次.地震和月震都是天体的正常活动.一次月震从孕育→发展→发生,这是一个复杂的天体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的就是这些天体的本质.地震学是这样,月震学也是如此。

现在已知月震的空间分布状况是: 向着地球的这面比背着地球的那面,发生的月震更多些; 在向着地球的一面上,分布着四个深月震的震中带;月海区的地震比月陆区多.前面已介绍过深月震居多,已证实出深震源区有109个,在这些区域反复发生月震。

与月震的空间分布相对应的时间分布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家们发现,深月震的时间分布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其中有13.6日、27.2日和206日等周期.这些周期有什么意义呢?从中说明什么问题呢?13.6日是0.5 个交点月,27.2日是一个交点月,206日与太阳引力有关系.这就是说,深月震的发生与地球和太阳对月球的起潮力有触发性的关系。

浅月震比深月震少很多.从统计来看,在一万多次月震记录中只有28次.但是能量最大的月震就是浅月震,已记录到最大的浅月震为4.8 级.它们发生在月面下0~200 公里.浅月震与地月之间的位置无明显关系.有人认为浅月震可能属月球的构造月震.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仍属奥秘.月震有两大类: 深层月震和浅层月震。

深层月震:月震发生于深度达600~1000 公里的月幔之中,震中位置,位于30°N~40°S 之间,北半球明显多于南半球,每次月震释放的能量较小,仅1011~1012 尔格,但有显著的27 天周期性,与地球对月球的起潮力有关,还有206 天和6 年的太阳调制周期。

浅层月震: 发生在月壳表层0~200 公里之内,每年仅发生1~5 次,每次月震释放的能量为1012~1015 尔格,产生于月壳的断裂带上,对这类月震目前尚难找出发震的规律,似乎与地震的机制有些类似,难于预报。

通过对月震分析表明: 向地球一面的月壳厚度为60~65 公里,在月幔中有12 处质量集中区(简称质瘤)大都在月海中央,起因于密度较大的陨石撞击月球后,未被月幔熔化,当受到地球起潮力的吸引,质量重的质瘤旋转向地球的那面,使得月球总是一面对着地球,即与地球同步转动.而背向地球的那面月壳较厚,达150 公里,密度稍小.深层月震的能量来源,恰好是地球起潮力释放的能量,使质瘤间位置发生微小变化,月震后又回到原来位置,并使得月球每年远离地球5 厘米而去。

LTP 称为月球瞬变现象,是月球表面突然变亮、变暗、变红、变蓝、闪光等现象的总称.这种月球奇辉一般能持续20 分钟以上.早在公元557 年就被人类观察到并记载下来,至今共有1500 多次.阿波罗宇航员有3 次登月过程中看到了LTP,强过研究分析表明: LTP 与近地点密切相关,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从1995 年7月12日云南孟连西发生了7.2 级强烈地震以来,接着发生于云南禄劝和丽江、山西阳高、甘肃天祝等5 次大地震,都发生在月相的朔日或望日.香港余新河先生认为: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可能是触发地震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地震前物理场的变化可能在月球上有反映.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吴铭蟾研究员在统计15 世纪以来云南省发生的大地震时,发现某些地区(如通海、峨山等)的大地震,恰好发生在黄白交角的极值期.对全球地震的统计亦有类似情况,即有些地区与黄白交角相关。

前苏联科齐列夫教授在地理学会上宣读论文称:月球上火山现象及月震与地震有明确的关系,这类月球现象的次数在地震期间增加了2 倍.曾经发现在日本大地震前数小时,月球阿里斯塔赫环形山有红色斑点出现。

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几小时,当时月相正值朔日,本应看不见的新月完全泛红,十分明显.由于强震前现已测到有强烈低频电磁波辐射,以及磁场等物理场的变化,因此研究月球现象及月震,对地震的临震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页:月球探秘-月球上的“风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