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所著的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史学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申三百年祭》、《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古文字学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等,都曾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像这样一位大家,他是怎样读书、做学问的呢? 关于如何读书,郭沫若有过许多论述,这里只介绍他的一个观点.他说: “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 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理解不足,只好精读,只好深思,换句话说: 便是只好待时.待到自己的经验足时,终有彻底理解的时期出现.理解已足,然犹不能暖姝自划,要有批评的眼光,于可能的限度之内否定原作,然后原书的生命才能成为自己的生命,作者的心血才能成为自己的心血.一切都要凭自力,不可倚赖他人.”
郭沫若的意思很清楚,读书的第一步,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书的内容.理解不深不透,就要精读、深思;如一时理解不了,就过一段时间,等到自己的经验足了,思考成熟了,就会彻底理解的.第二步,就要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书本,要努力去否定原作,发现其中错误,提出与之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把书本的营养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血肉。
概而言之,郭沫若主张读书一要理解、弄通,二要批评、否定,所以我们就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成“一通二否法”。
本文开头提到的郭老的许多专著,都可以说是他“一通二否”阅读、研究方法的成果.他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否定的意见,从而形成了自己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十批判书》,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