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机器人技术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牧场见闻
来源:世界科技百科 专题:机器人趣事

前苏联莫斯科的戈里亚奇农业工程学院的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被称为“第一代铁农民”的机器人—MAP—1 并设计了一批由“MAI“—1”系统装备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机器人.MAP—1,高约1.85 米,重730 公斤,力气大.它用一只手,就能够轻松地拿起100 公斤重的东西.它看起来很笨,实际上很机灵.1 小时能行驶12 公里,有8 个自由度,1.2 米长的手臂调节也十分灵活。

这种农业机器人,动作准确而平稳,支撑转换装置能够使它绕垂直轴向任何方面转弯、反应能力强,可以进行侧身或背向运动.它可利用彩色电视摄像机作视觉,眼睛既能向前看,也能向后看.它的耳朵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旋转式传声器,凭听觉可以分辨病畜的喘息声.它的感觉器官,是装在各部(主要是手臂和手指)表面上的无数个触觉传感器,借助这些传感器,MAP—1 机器人可以随时记录温度、湿度和肥力大小.电脑根据这些参数进行判断,从感觉器官传出的信息不断地同程序相比较,错误的会自动纠正过来.在生产现场上,“MAP—1”机器人按既定程序工作,完成任务之后,就返回到原起点,相应的机构立即关闭起来。

“MAP—1”机器人,现已在苏联一些畜牧场上大显本领.用两三个这样的机器人就能看管好一个大型畜牧场,替下全部工作人员,并且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当然,为了使机器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畜牧员,需要人“教”它,即把各种饲养经验和方法,编成程序输进它的“大脑”。

机器人畜牧员,要给牲畜准备和分发饲料,给奶牛挤奶,为母猪接生,发现病畜要给它们喂药、清洗圈舍并进行消毒和刷白等.总之,凡是人的双手能干的,机器人都要会做。

机器人“MAP—1”在第一次考试中就得了一个“优”。

那一天,一大群机器人研究人员、程序设计者,以及一些兽医、畜牧员都来观看“MAP—1”的表演.它这次的具体任务是: 怎样安全地将一群小猪转移到另一个圈栏中去.然后,对空出的圈舍进行消毒处理。

机器人出场了,一看它那“神态自若”的样子,就知道它对完成此项工作有充分的信心.它稳步地走进圈栏内,用闪闪发光的电子“眼”环顾起四周来.此时,参观的人手里捏着一把汗,担心它的到来是否会吓跑栏中的小猪.人们的这种担心,很快被它十分有“经验”的行动所驱散.机器人畜牧员好像也懂得,要让这一群顽皮的小家伙听自己指挥,必须首先同它们建立起“感情”.它像一个经验丰富,而又尽职尽责的饲养员那样,又是帮着小猪们洗身子,又是用自己的“手”去逐个抚摸它们,使得有惊恐的小猪很快安静下来。

由于“MAP—1”畜牧员,这样热心地同小猪们“交朋友”,从而很快取得了它们的信任.当它向小猪们发出行动“命令”时,它们表现得都很驯服,转栏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

“MAP—1”把小猪们安顿停当后,立即返回空出的圈栏中,按照程序着手进行第二项工作.它拿起消毒器具,先后用火碱溶液和甲醛水,对圈舍上上下下进行消毒.在现场观看的人员,都为它熟练而认真的工作感到惊喜,就是在场的那些严格的兽医们,对它的消毒工作也“心悦诚服”.而机器人在消毒上所花的时间,也比人工缩短了好几倍。

当然,对猪进行转栏,对空出的圈栏进行消毒处理,这些工作还是机器人比较容易干的,只要将一定的程序模式输入到机器人的“大脑”存贮器中就行了.如果要对喂有牲畜的圈栏进行清洗、消毒,那情况就不同了,工作中困难会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机器人的“安全”,必须将牲畜处于各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突然变化,和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编制成“应付突然变化的程序”,输入到机器人“大脑”的存贮器.只有这样,机器人的指挥器官,才能够通过景象识别系统,预测可能要发生的“乱子”,选择正确的对策。

“MAP—1”机器人,在畜牧场工作中常常出现一些富有戏剧性的场面: 有一回它刚刚同一头褐色的母牛“认识”时,这头性情很凶的母牛很不喜欢它.根据应急程序,机器人对这个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的家伙时时提高警惕,但是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而有一次,同“MAP—1”“感情”不错,老是跟着它后面蹦蹦跳跳的一群小猪中,突然有一头小猪冲出来,咬坏了它的一只搭钩,使它有一只“手”一时失去“知觉”.可见,当一个机器人畜牧员,还真不简单.对牲畜的不友好态度和过分的亲昵举动,都不能掉以轻心啊!

机器人畜牧员,不仅能饲养动物、牲畜,而且还可以替人从事挤奶、剪羊毛的工作。

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不少人都喜欢喝它.牛奶,是奶牛场的饲养员们,从奶牛身上一点点挤下来的.了解奶牛场工作的都知道,挤奶工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在挤奶的时候,挤奶员处在一个半蹲状态,而且两只手要轮番地用劲捏奶头.一个班下来,往往是腰酸、手软。

多年来,人们在这方面进行反复探索,总想设计出一种机械,来替人从事挤奶工作.在此期间,也推出过各种挤奶装置,它们大多是模仿小牛吸奶的动作,但都没有达到小牛吸奶的效果,牛奶挤不干净。

1984年以来,苏联在国内一些大型奶牛场,推广使用机器人“挤奶员”.这种机器人“挤奶员”的工作原理,是受小牛口腔动作的启迪,改变了以往一些装置单纯模仿小牛吸奶的缺陷,在挤奶时附加上一种“按摩”动作,使奶牛在接受挤奶时,有一种受抚摸的“安全感”,使得奶水更加流畅.根据多次的实验表示: 应用机器人“挤奶员”的畜牧场,牛奶产量大幅度提高.机器人是一个“优秀”的挤奶员,同时还是一个剪羊毛的“能手呢”!

一只有着厚厚的羊毛的绵羊,进入一种特殊的装置中.没有多长时间,这只羊身上的毛被剪去厚厚一层,其速度之快令人叹服.而且,留下的羊身上的毛,随着身体各部位曲线变化,也是那么光滑、整齐,很难发现下过剪刀的痕迹。

这是一种什么“怪物”? 它为何有如此大的本领?

原苏联莫斯科,戈里亚奇农业生产工程学院,研究并推出了这种“PCO—1”机器人剪羊毛工。

机器人“剪羊毛工”,装有触觉传感器的“手”.在工作时,它用四只手握住羊尾巴,用一只手按住羊头,两只手剪羊毛,用一只手把羊毛传送到运输装置上。

“PCO—1”剪羊毛工,有彩色摄像机作它的眼睛,因此,能够鉴别羊毛的质量、颜色和脏污的程度.令人惊异的是,如果它认为羊毛太脏,就会用带吸尘装置的刷子,将羊毛清理干净后再下剪刀.它在剪羊毛过程中,还能做到边剪边分类,把不同等级羊毛,分别输送到各自的运送装置上。

澳大利亚是一个畜牧业很发达的国家.目前,澳大利亚养羊13400 万头,占全世界养羊总数的15% .在他们国家,历来靠人工剪羊毛,劳动量大,成本高。

近10年来,澳大利亚政俯投资500 万澳元,研制剪羊毛的机器人.他们新近推出的剪羊毛机器人,与其他行业的机器人外表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由机器人的剪子上装有的传感器,控制下剪的动作.当羊体活动时,机器人就能以十分之一秒以内的速度作出反应,立即将剪子提高,从而使剪子总是贴着羊的皮肤运行,而又不伤着羊的皮肉.这种机器人,能随着每头羊体形不同,而自动调节剪子的角度和高度.能剪羊的脊背、两侧、腹部、颈部及前后腿上的毛,即可剪每头羊全身羊毛的80% 以上.剪下的羊毛,机器人还能准确地辨别出它们来自羊身上的那一部位,并通过一种装有“电脑”控制阀门的真空压力运输管道,将羊毛分门别类送往指定地点。

下页:棋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