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比希和维勒曾有过密切的合作,共同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后来,维勒转向研究有机化学,李比希转向研究农业化学,尽管他们依旧那样亲密无间,但是共同合作不多了。
那时候,农业化学是一片无人涉足的处女地。
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 尽管每个人都离不了穿衣吃饭,而衣服和粮食又都离不了农业,可是,在化学家之中几乎没有人愿意研究农业! 为什么呢? 据说那是因为农业化学没有什么“理论价值”……
正因为没有人研究农业上的化学问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十分奇怪的“理论”: “人和动物总是以有机物(即植物和动物)为食物,庄稼也是以有机物为‘食物’(即肥料).”
于是,人们只往田里施绿肥,施粪肥.可是,光施这些有机肥料,庄稼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庄稼喜欢“吃”什么呢?
庄稼是“哑巴”,不会回答。
李比希为了探索庄稼的秘密,1837年,他在吉森大学附近雇人开垦荒地,种上了庄稼.他给庄稼“吃”各种各样的“菜”——无机盐,弄清庄稼的“胃口”。
哪块地里的庄稼长得茂盛,就说明庄稼喜欢“吃”什么。
很快的,李比希发现,庄稼非常喜欢吃“钾”和“磷”。
在农业化学上,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现!
为了给庄稼大量供应钾肥,李比希办起了钾肥厂.农民们听说钾肥能增产,闻讯而来,向李比希订购钾肥。
就这样,李比希获得了生产钾肥的专利权。
消息传到英国,一个叫莫斯普拉
特的商人向李比希买了专利权,办起了钾肥厂。
李比希还发明制造磷肥的方法。
如果说,许多化学家所研究的定律、结构、化学成分之类还只有理论意义的话,那么李比希的这些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他的著作《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成了畅销书,几天内就销售一空。
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论道:
“世界上没有任何学者对于人类的贡献,能与李比希相比! ”
这话固然有点偏颇.不过,李比希的研究工作,使庄稼的产量成倍增长,造福于全人类,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巨大贡献。
平心而论,李比希所做的实验,并不太高深、太复杂,要查清庄稼需要“吃”什么并不太难.问题是当时的化学家们瞧不起这样的研究工作,以为没有“理论意义”,而李比希勇于冲破习惯的偏见,让化学为千百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服务。
李比希成了农业化学的开山鼻祖。
李比希一生,写了318 篇论文,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化学方面,也作出许多贡献.他与维勒齐名,也获得许许多多荣誉头衔、奖章、奖金.1845年,德国政俯封他为男爵。
李比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化学家.在他的学生之中,有著名法国化学家查理·武慈,英国化学家爱德华·福兰克兰,德国有机化学家赫尔曼·费林,德国分析化学家卡尔·弗雷泽纽斯,法国化学家查理·日拉尔,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波列罗,俄国化学家沃斯克列辛斯基……
李比希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常与人争论,以至他的论敌达几十个之多! 他花费很大精力与人展开论战.晚年,他患失眠症。
李比希在23 岁时结婚,妻子叫亨利艾塔·莫顿豪尔.他们有5 个孩子.尽管李比希曾一再说过这样的话:
“一个人应该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但是也应该善于休息.”
然而,他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以至连他的仆人都常常这样抱怨: “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简直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
1837年4月18 日,李比希因患肺炎在慕尼黑去世,终年70 岁。
* * * *
关于柏济力阿斯、维勒和李比希的故事,写到这儿,该画上“休止符”了。
如果你把刚才读过的故事,在脑海中“过电影”,一定会发现,他们三人性格迥异——柏济力阿斯精明,维勒冷静温和,李比希热情豪放;他们三人出身不同——柏济力阿斯出身清贫之家,维勒诞生于富豪望族,李比希出自小康之家.然而,他们三人又有许多共同点:
他们都从小爱科学,是小科学迷;
他们不论是师生之间,挚友之间,都曾有过争论,但是争论增进了友谊,争论促进了科学发展;
他们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化学,柏济力阿斯在57 岁才算“有点空”成了亲,维勒“一生无日不在化学之中度过”,李比希“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他们三人都很注意培养人才,培养青年一代……
正是由于他们都具有这些优秀的品德,所以他们的名字一直在化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也正因为这样,尽管他们离开人世已经100 多年,关于他们的故事还值得印成书,还值得向你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