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隋朝和初唐相对的社会安定,随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在盛唐时期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占很大一部分.城市作坊手工业成为唐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中唐以后手工业的一部分逐渐脱离了农业,而成为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独立作坊.中唐以后城市作坊有织锦坊、毯坊、毡坊、染坊、纸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手工业作坊既是制造的场所,也是售卖的场所.同类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店铺在城市里都集中在一个街坊,称为“行”,长安城有二百二十行.手工业作坊之间并且成立了行会组织,行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各作坊之间的关系,避免竞争,并且负责和官府打交道,如纳税,应官差等.手工业经济方面的这些新现象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并且,手工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影响了官办手工业。
官办手工业,在古代的手工业中,特别是工艺美术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如以前各章所说的工艺美术绝大多数的精美产品都是官办手工业所制造.中国古代的官办手工业主要分为五大项: ①土木建筑,包括都邑、宫室、陵墓、河渠及军事防御工程,如长城等.②供皇家日常生活及典礼仪节时所需用的各种器物,包括服装、用具、仪仗、车舆、乐器等.③各种军器,如甲胄、鞍鞯、弓箭等.④货币及一部分铜器(如铜镜).⑤官府垄断的手工业,如盐、铁、铜,甚至茶叶等.——这五项中除了最后一项外大多与美术有关,而②③④三项特别是与工艺美术有关的.由于古代社会中巨量的财富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所以官办手工业的制作质量较高,往往代表某一时期工艺美术技艺最高水平。
唐代的官办手工业很发达.按照盛唐时期的官办手工业的机构比汉魏南北朝时期更加扩大,设有四个机构: 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下设①中尚署,供应举行祭祀及各种典礼场合所用的器物及服饰等.②左尚署,供应天子和皇室用的各种车、扇、伞、盖等.③右尚署,供应天子用的鞍辔以及政俯各部门的帐、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履舄等.④织染署,供应皇室及为官员的冠冕组绶及织纫、色染、锦罗纱縠绫䌷絁绢布等.⑤掌冶署,供应熔铸铜铁器物.此外,少府监还管理各地的炼冶及铸钱的各机构.将作监掌土木工程之政,下设①左校署(木工).②右校署(土工).③中校署(舟车等工).④甄官署(石工和陶工).甄官署是北朝以来常设的机构,承包下列工程: 石窟的营建(北齐在甄官署下设有石窟丞),坟墓前的碑碣、石人、石兽、坟墓中的陶俑明器.将作监下并附采伐木材的五个监.军器监是职掌缮治甲弩兵器,下设弩坊及甲坊两署.都水监负责水利,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以上四个监中,少府监和工艺美术的关系最大,甄官署和雕塑艺术关系最大.在初唐时期少府监中曾一再出现一些当时著名的美术家,如尚方令王定,少府监王知慎、陈义国都善画,尚方丞窦弘果、毛婆罗善塑(“尚方”即“少府”).唐代网罗画家的部门有开元年间的“集贤殿书院”,其中设有“画直”。
与工艺美术有密切关系的少府监规模很大,内部分工也很细.如织染署包含有二十五个“作”,其中织纫之作有布、绢、絁、纱、绫、罗、锦、绮、□、褐共十种作坊,组绶之作有组、绶、绦绳、缨共五种作坊,䌷线之作有䌷、线、縇、网共四种作坊,练染之作有青、绛、黄、白、皂、紫共六种作坊。
城市的独立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和官府作坊的“劳役制”渐变为“工役制”,是手工业和工艺在唐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必然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唐代工艺美术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唐代的丝织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由文献记载的各地土产贡赋可知河北道的定、镇、魏、相各州,河南道的蔡、兗、滑、徐、叶各州,淮南道的扬州,江南道的越、润、苏、湖、杭各州,剑南道的成都、緜、蜀、汉各州都出产各色丝织品.例如,定州有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二包绫、熟线绫.蔡州有四窠、云花、龟甲、双距、鸂□等绫,扬州有蕃客袍锦、被锦、半臂锦、独窠绫,越州有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及轻容、生縠、花纱、吴绢等,江南越州等地丝织的发达主要是在中唐以后.绢是各地都普遍有出产的,唐代的租庸调的制度中,农民都要纳绢和绵(丝绵).此外,唐代的麻织也是很普遍的.淮南道和江南道的许多州郡都有作为贡品的絺、纻、葛布。
丝织品的名目很多,这些名目代表了织法和纹样两方面的不同.绢、绫、锦等名目就是由于织法的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绢是平织的,古代的原称为“练”,梁武帝的小名为“阿练”,因而改称为“绢”,即现在所谓的绸.平织的绢没有织出的花纹,只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进行装饰。
绫是单色的斜纹织.斜纹织的组织变化很多,因为经纬浮沉的斜纹配列的变化很多,并且可以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以产生花纹,这种织出花纹的方法称为“提花”.绫可以是平地,即绢地而利用斜纹织出花纹,也可以是绫地,即地纹和花纹是两种不同的斜纹织。
锦是多色的多重织(现在称为缎子织),质地厚重.唐代的锦在技术上有经锦和纬锦的区别.纬锦是唐代的新创造,大概开始在武后时期.纬锦是利用多重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机比较复杂,但操作方便,有可能织出比经锦更繁复的花纹及宽幅的织物.唐代的多色彩的锦有极为富丽的效果。
新疆吐鲁番阿司塔那地方曾出土的唐代的锦,有武德年间(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的“连珠天马文锦”和约为公元六六○年左右的狮子凤凰文锦和蜀江锦.这些锦都是经锦,织出的图案都是许多团窠,团窠外缘是连珠,中央是马、狮子或花,这种纹样在唐代织物中是很流行的(图226、227、228).相类似的锦在日本法隆寺也保存了一些.其中“四天王文锦”幅四尺余,长八尺余,是现存最大的一段完整的唐锦.新疆并且曾发现织出“花树对鹿”字样的纬锦残片,也是一种贵重的标本。
绫锦的名称在唐代时常相混.例如中唐以后曾出现一种名贵的织物“缭绫”.浙西一带出产的缭绫可以织出“立鹅、天马、盘绦、掬豹”等花纹,而且据说“文采怪丽”.缭绫也可以称为缭锦,目前还难以从纺织技术的角度判断是绫还是锦。
罗,纱是纠织,自汉代以来流行一种复杂的织法.罗、纱都是单色半透明的,可以利用染的方法进行装饰。
锦绫名目的繁多说明在平织、斜纹织和缎子织等基本织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有许多变化,尤其斜文织的绫和缎子织的锦是无穷的变化的.事实上绫锦名目的不同正是由于织法上的不同,绫锦的花纹都是利用提花的多样变化而产生的。
唐代在平织的绢上进行装饰的方法是染色.除了单色的染色以外,也运用各种技术染出花纹,可以是单色的花纹,也有多至四种色彩的.唐代流行的染彩的技术有三: 臈缬,夹缬和绞缬。
臈缬就是今天所记的“蜡染”.夹缬是用雕花镂空的木板,把布帛夹在中间,空隙处填以染色.然后拆板就显出花纹.有时是把宽幅对折,染后花纹对称,这种技艺传说是唐玄宗时柳婕妤之妹所创,最初只在宫禁中流传,后来才流到民间.但据另外的记载知道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就曾以“五色夹缬花罗裙”赐宫人及百僚母妻.绞缬是用线把布帛打成结子.染色后,打结部分不被浸染而成斑文.如果结子是按照一定的图案规律排列的,斑文即排成一定的图案。
各种染法的实物残片都曾在新疆一带发现.日本正仓院也保存了一些,日本还保存有臈缬及夹缬屏风。
除了各种染色之外也有在绢上加彩画的,例如唐代妇女用的“披帛”(锦或纱或绢的长条从肩后绕缠在两臂间)上就常加彩画.六朝时期用金银箔剪成花饰贴在衣服上的办法在唐代可能也还有。
丝织品中,缀锦(即汉代的织成)的技艺进一步向绘画方面发展,武则天为皇后时曾制织成佛像及刺绣佛像四百幅.有织成的佛像在唐代曾传至日本。
刺绣,作为丝织品的加工在唐代大有进步,除了沿袭自前代的钉线绣及锁绣外,发展了平绣,唐代的平绣近似今天的乱针绣.唐代刺绣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模仿退晕的效果的,称为“纭裥绣”.锁绣或锁绣平绣混用的刺绣佛像及饰品在敦煌曾发现。
唐代染织品的图案纹样名目很多,其实际内容尚待研究.从遗存实物上看,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纹样是①天马、对凤等动物纹样置于团窠的圆形中,团窠是按照四方连续纵横排列,其空隙处布置以四出的卷草纹样.②宝相花之类的团花的四方连续图案.这些纹样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据文献所记唐代窦师纶创造了这种纹样: “高祖太宗时(公元六五○年以前)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窦师纶是唐朝初年派往四川进行统治并兼管修造皇室用物的,他的家庭中历代都是工艺家,如窦炽(师纶高叔祖)、窦抗(师纶父)、窦琎(师纶叔)、窦法洽(师纶堂兄弟)都曾任将作大匠,窦师纶封为陵阳公,所以他在四川制作的“章采奇丽”的“瑞锦”“宫绫”当时被称为“绫阳公样”.由前引文字中可知这种“绫阳公样”是以雉、羊、凤、龙等动物为题材,而且很多是成对的动物,如对雉、斗羊等。
具有这两个特点的纹样在唐代的流行可以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见之.如武则天时,禁军的各种将军们的服饰就以成对的狮子、麒麟、虎豹、鹰、鹘、豸等相区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尚书则饰以对雁.又唐代大历年间曾禁止过于奢侈的丝织品,其中就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等.这些花样有很多都可以从现存实物及形象材料中见到。
唐朝的工艺: 螺甸镶嵌、木画、漆绘、拨镂是唐代工艺的优秀成就,这许多技艺大多是南朝工艺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唐代宫廷生活及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在文献记载中,中尚署每年为宫廷制作的器物中就有平脱、镶牙、宝钿、木画等名目。
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经过汉六朝而得到继续发展的有铜镜.隋唐时代的铜镜有自己的特点。
隋代铜镜与六朝铜镜不易区别,镜背装饰最外廓是一圈端正楷体的铭文,铭文多是骈体,例如: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是截取南北朝诗人庾信所作咏镜诗的前四句)镜背的主要装饰部分是在镜钮附近的环形地区,其间往往作四个或六个异兽(龙、狮、凤等),也有作六团花者,造型如写实风而布置疏朗。
唐代铜镜,除了一部分和隋代铜镜式样相同者以外,数量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谓“海马葡萄镜”,这种铜镜背面装饰是高浮雕的异兽及葡萄,其间有时也有孔雀、蜂、雀之类,花纹繁密.唐镜背后的装饰也有取材人物故事的,如树下有人弹琴或月宫桂树下有嫦娥和捣药的玉兔等.但有很大数量是作各种花和鸟的,如双鸾衔绶、鹊蝶穿花、鸳鸯凫雁等,也有排列各种宝相花装饰的(图229).这许多铜镜的外形有一部分是圆的,但也流行六入(六个弧线联成的圆周)或六出、八出(如六瓣或八瓣凑成的圆周)的菱花形。
唐镜在铸造方面技术精良,花纹柔和自然,有很细腻的写实风的浮雕效果.其合金成分大致同于汉镜(铜约70% ,锡约25% ,铅约5% ),因研磨面为白色,也称为白铜.唐代铜镜为当时珍视的贵重物品,如玄宗生日时即以铜镜赏赐群臣.唐代铜镜中也有一些特别豪华的。
铜镜背面除铸出纹样外尚有用贴金银技术加以装饰,也有加漆施以金银平脱的装饰的,也有螺钿的装饰的.在河南洛阳发现的唐墓(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出土的螺甸镜,直径二五厘米,螺甸嵌成一幅图画,树下有二人对坐弹琴,有一鹤舞于前,四周有各种花鸟.这一题材,其内容尚不能完全了解,但知道在唐代也是比较流行的(图230)。
唐代铜钟也有保存下来的.如西安景龙观的大钟(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高一米半,重三百余斤,上面为有浮雕狮凤凰等装饰.这一大钟是汉代以来罕存的大件青铜铸器。
唐代的金属工艺中,金银工艺也很发达.最多的是各种饰品,如钗、臂钏、指环等.其次为各种酒器及饮食器,据文献记载有瓶、瓮、榼、罍、杓、盏子、碗、杯、盘等.现在发现的唐代金银器中可见有高脚菱花形的酒杯,六出菱花形的盘和莲形的碗,都是凿镌出各种习见的花鸟纹样装饰.这些器物都是纯银或银质镀金,经槌击制成的(图233)。
这些金银器由于有货币的作用,所以不易保存,至今遗留很少.铜器的制作也因唐代商业经济发达,货币需要量增大,而在中唐以后出现过矛盾.一千个钱销为铜,可得六斤,作成器物每一斤可六千钱.所以自然的趋势是销钱为器,因而引起政治的干涉.屡次下令严禁.在会昌废佛时,佛寺中大量的铜器就被销毁掉了。
唐代金属工艺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但现存实物很少。
隋代陶瓷工艺不见显著的变化.安阳殷墟遗址上曾发掘一隋仁寿三年(公元六○三年)的墓,墓主名卜仁,墓中有青瓷四平罐四个,白瓷碗五个,白瓷盘一个,可见与景县封氏墓出土很类似.古籍中记载隋代何稠曾因“琉璃之作”绝而发明了“绿瓷”,这虽是一项值得注意的记载,但尚难确定何稠发明的“绿瓷”是什么.琉璃器物,在春秋末及战国时代的古墓中都发现小件的饰物.景县封氏墓曾发现浅蓝色的可以称为“绀琉璃”的杯,其式样和欧亚大陆上其他各地所发现的所谓“罗马玻璃”相似。
唐代陶瓷,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的发展.唐代陶瓷中最重要的是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产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产地是邢州.陆羽在公元八世纪中叶曾比较过这两种瓷器并提到其他各地的产品: “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青瓷,是我国瓷器的开始,各种不同浓度与色相的“青”釉是中国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继承了南朝的传统,最重要的产地是在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这一地区在唐代为越州,所以,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史,特别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艺品。
唐代越窑青瓷烧成温度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叩之其声清脆.唐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施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多妙于方响”.清脆的乐音也是瓷器的一个特点。
唐代越窑青瓷之为陶瓷工艺上的大进步也在于“长石釉”烧制的成功(瓷釉中必须含有的矽酸,或利用植物的灰,或利用石英、长石.成功地利用长石可以克服釉汁不匀的缺点,而产生细润光柔的效果).长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术上划时代的变化,所以唐代越窑青瓷色泽之鲜丽动人不断地引起诗人们的赞美.例如徐夤的诗: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丝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又有陆龟蒙的诗: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遣杯.”——越窑的颜色被形容为: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和五代“千峰翠色”。
唐代越窑流行的装饰方法是在釉下胎上用流利的线进行刻划,刻划的纹样极为流利生动,有: 牡丹、莲花、莲瓣、莲蓬、荷叶、宝相花,卷草等花卉纹样,龙、狮子、凤凰、鹤、鹦鹉、鸳鸯、雁、龟、鱼、蝴蝶、小鸟等动物纹样和神仙、人物、云、山水、波涛等纹样,至于配合组成图案,则多装饰在碗盏等器物的内面。
唐代越窑青瓷烧造的地点现在已发现的,主要的是绍兴九岩和余姚上林湖。
越窑器物出土而有准确的年代可考者,其历史价值较大.例如已知最早的一件是唐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的一块墓志铭.其次是在绍兴发现的唐户部侍部北海王府君夫人的墓中出土一组青瓷器,计: 短嘴长柄壶两件、朴素无饰的瓷盘及有花饰的瓷盘各一件.圆盒,撇口花插各一件.墓志的年代是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其次是上面划着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等字样的残壶.由这些实例可以确定在中唐时期,越窑已进入成熟时期。
越窑青瓷在五代时期成为极其名贵的珍品.在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工商业继续发展的条件下,越窑日益精美,产量并大大的提高.钱越在五代末期及北宋初向中原进贡,一次可以有万余件,或五万余件,最多竟达到十四万件.其中有金银□瓷器(瓷碗扣烧,口缘无釉,涩边,则镶以金或银,而称为金□、银□).钱越时期最精美的越窑禁止民间使用,因而此时期的越窑也通称为“秘色窑”,但秘色窑的名称最早是在唐朝开始的。
青釉瓷在我国早期陶瓷制作中是最流行的.陆羽《茶经》所列,除越州窑外,尚有鼎州(陕西泾阳)、婺州(浙江金华),岳州(湖南岳阳)、寿州(安徽寿县),及洪州(江西南昌).其中寿州窑多黄色,洪州窑多褐色,这两个窑址都尚未发现,也尚难以确定现存实物中何者是这些窑的产品.窑址已经勘查,其产品也已有大量发现的是岳州窑.岳州窑址在今湖南岳阳附近的湘阴县窑头山.其出产为豆绿色釉半瓷质,也有米黄釉和白釉.曾在长沙市郊发现有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墓志铭的“王清墓”中就有岳窑器物出土.各种青瓷壶罐上多有划花装饰.婺州窑在金华附近,产青瓷颇粗。
近年来各地发现越窑风的唐代青瓷窑及实物标本很多,大多是在长江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各处已知的青瓷窑皆五代北宋时期的.南方青瓷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番禺县石马村唐代墓中发现的大批青瓷,例如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广州都督府长史姚禔一长女姚潭墓中发现的青瓷四耳大罐等物,以及另一唐墓中出土制作结构精巧的横梁盖罐,同墓又出土当时有计划蓄存的一百八十五件瓷器.这些青釉瓷胎骨坚致,色白微灰,釉色淡灰青,薄而滋润,是一种可以与唐越窑媲美的产品.广州附近皇帝岗地方曾发现青瓷窑址,可知广州在唐五代也是一个出产青瓷的中心.广东东部的惠阳白马山、潮州窑上埠也有唐代作风的青瓷窑址,潮州并有宋明时代作风的龙泉式瓷器。
景德镇是我国近代陶瓷工艺的中心.在唐代也曾烧造越窑风的青瓷.古窑址分布湘湖、湖田一带很多。
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在宋代以白瓷出名,其唐代产品也以影青白瓷为主,同时也有青釉瓷.但发现实物不多,尚缺乏具体的了解。
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不仅在国内引起普遍重视的工艺品,也大量运销国外.唐代越窑风的青瓷残片曾在海外发现.例如埃及开罗附近旧城福斯塔特(该城公元九世纪最盛,公元十三世纪初毁),波斯的沙马拉遗址(该城建于公元八三八年,毁于公元八八三年),印度的卜拉米纳巴德遗址(公元一○二○年毁于地震)都曾发现残片.日本法隆寺等地也存有唐代传去的越窑瓷器.关于青瓷,从明朝起曾流行着五代时期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的说法.据后周世宗时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传说窑址在郑州附近,以上这些说法至今尚缺乏确证,过去所谓的柴窑器物也都是附会。
邢窑白瓷在唐代是与越窑青瓷并称的.白瓷的兴起开始了中国陶瓷史后期的新传统,唐宋是青瓷和白瓷并行的时代,宋代以后,元明清以来白瓷是主要的.邢窑的白瓷在唐朝非常流行。
邢窑据唐人记载是在今河北内邱一带,但窑址至今尚未确定.现在唐代的白釉瓷已可以见到很多,专家的意见认为即所谓的“邢窑”.如广州附近发现唐代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姚浮墓中除了青瓷外,又有一对白瓷碗,就被肯定为邢窑,器胎较厚,胎土白洁,细如澄泥,极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白釉润泽,不透明,无开片,微闪淡黄或淡青光.胎与釉之间有一层下釉,或称化庄土.造型上的特点是碗边缘上有漫圆高棱(通称为“折边”),平底无缘.这一类的唐代白瓷现在已发现很多.从记载上看,虽然在唐代邢窑与越窑并称,但邢窑在唐代以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时代白瓷的中心是定州。
唐代山陕一带也有白瓷,例如平定、平阳、霍州等地。
四川曾有所谓大邑窑,杜甫诗中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盌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近年四川发现的白瓷虽不够“轻且坚”,不是“扣如哀玉”,釉色接近霜雪的白釉器.大邑窑址也尚待确定.湖南曾发现大批白釉瓷器,其产地尚难确定。
江西吉州窑是白瓷的中心.兴起时期大致在五代,吉州已有北宋定窑的印花及磁州窑的黑绘花的装饰,吉州也出产黑瓷。
以上这些不完整的材料也可见白瓷在唐代的普遍性(图231).唐三彩陶器是属于汉代绿、黄铅质软釉系统的陶器.在唐代大多是殉葬的明器,和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用途不同.这些陶土烧制的陶器中有人物、鸟兽、车马等雕塑的形象,也有很多器皿,如瓶、罐、盘、盏等.唐三彩陶器胎质松软,釉色大致为黄、绿、白三色,所以称为“三彩”.黄色浓重者接近赤褐色,蓝彩较为罕见.三彩陶器上有意地利用釉色的变化作成装饰,富于华丽的效果。
唐代的装饰艺术以其华丽优美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特点.例如敦煌藻井图案中可以看出,垂幔变成了璎珞,卷草上长出了丰茂的花朵;卷草叶子种类变得多样,而且变得有相当厚度.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状态,每一花瓣都汁液饱满,以至膨胀而反卷。
唐代的卷草花纹在敦煌藻井图案中,都是色彩鲜丽绚烂的(图235).唐代花草的纹样在锦绫染织品上,在铜镜和瓷器上都很普遍.唐代碑刻的侧面的浮雕卷草花卉图案(如西安碑林的大智禅师碑是有名的例子)表现唐代图案纹样的健康的风格。
在花卉纹样中,莲花进一步丰富起来,宝相花开始流行.牡丹由于成为洛阳的名花,在装饰艺术范围内也成为此后最被重视的纹样(图234).和花卉纹样相配合的是一些禽鸟、蝴蝶之类.特别是小花小鸟组成为一幅小景,很有诗意.成对的鸟,如鸳鸯等也是常见的。
唐代的动物纹样中还有一些龙、凤之类,多表现得很生动.唐代装饰图案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写实的作风,组织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形象处理洗炼,而不进行很多的变形.唐代装饰艺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战国末年以来的又一次大变化。
唐代的纹样有明显受外来影响的是团窠纹样,团窠中有成对的动物,团窠四周是连珠,锦绫中的“绫阳公样”可以作为代表.那是受波斯萨珊王朝的纹样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