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环境问题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黄河与华夏文明
来源:环境科学 专题:治理环境

实际上,华夏文明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的汾河、伊河、洛河、渭河等黄河支流及太行山东南山麓地区,而并不在黄河的两岸.这是一个从河南安阳,经郑州、洛阳,到陕西西安的马蹄形分布地带,恰好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黄土疏松,含矿物质多,对耕作和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是,这里春季少雨干旱,对作物播种和早期生长不利;而夏季降雨集中,除供作物需要外,易出现洪涝灾害。

根据考古研究,我国早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黍.粟即小米,长期以来是华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已为小麦所取代.黍俗称黄米,现在除了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些地方仍有种植外,其他地区已很少见.这两种作物均性干凉,对热量、水分、土壤的要求都不高,一年生,夏种秋收.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降雨的年内、年际变化均很不稳定,因此,粟、黍的耐旱性正好适应了地理环境的干旱条件.只要春季出了苗,秋季就会有一定的收获.正是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与这两种作物的生存条件相结合产生的较高产量为这里文明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下页:西半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