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环境问题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来源:环境科学 专题:治理环境

我国江淮流域(宜昌以东,北纬29°-34°之间)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到春末夏初时节,常是降水量大,降水次数频繁,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为“梅雨”.又因梅雨期间天气闷热,雨天多,空气湿度大,风力小,光照少,衣服物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称“霉雨”。

梅雨是大范围的大型降水过程,正常年份,一般是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24 天左右.梅雨期降水量要占6-7月份降水量的70%,个别年份的降水量特别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为“丰梅”年.也有些年份梅雨不明显,成了“空梅”或“少梅”年份,例如 1954年的“丰梅”年,梅雨期比正常年份延长了1 个多月,仅7月份的降水量各地都超过了40 毫米,鄂、豫,皖3 省交界处大于800 毫米,降雨中心地区达1200 毫米,从而出现了洪涝灾害,同年北方出现了严重的干旱.1959年情况正好相反,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空梅”,雨量锐减,所以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百年未有的在旱灾。

极锋、阻寒高压、西风南支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主要天气系统是影响梅雨自始至终的天气过程,暖湿的太平洋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对梅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梅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而且也是梅雨形成的必要条件.阻塞高压的存在,致使南北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则是梅雨形成的决定因素。

梅雨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梅雨期间,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小麦、油菜、蚕豆收割,水稻播种、插秧季节.梅雨来得过早,影响夏收;梅雨来得过晚,又影响夏种;梅雨期过长,降雨量过多,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反之,出现旱灾.因而,适时适量的梅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人们只有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掌握梅雨形成、发展和移动规律,才能夺取农业生产丰收。

下页:台风对农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