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科学发明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灵感思维
来源:学生百科图书 类别:

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高潮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突破.灵感思维常常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并往往使人们的创造活动进入到一个质的转折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灵感思维是由人们的潜意识思维与意识思维多次迭加而形成的,是人们进行长期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的一个必然阶段,很多创造性成果都是通达灵感思维而最后成功的.所以,有人把灵感的到来看作是狭义的"创造"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①灵感思维的特点

(Ⅰ)引发的随机性

又叫引发的偶然性.所谓灵感引发的随机性,就是说灵感既不能像具有必然性的逻辑思维那样有可能自觉地进行思考,而是由创造者完全想不到的原因诱发而产生的一种思维.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怎样引起了人们的灵感,目前还难以说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人灵感也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或产生.于是,灵感就显得难以预料、难以捉摸,即使创造者本人也根本不可能自觉地意识到在何时、何地会产生什么样的灵感.这就是灵感的随机性,或叫偶然性.例如,爱因斯坦一次在朋友家的饭桌边与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立即拿起笔在口袋里摸纸,可是没摸着,于是他竟迫不及待地在新桌布上写起来.又如湖北省郧县一中陈铭同学,发明"吹不掉的衣架"的灵感,是在一次晾衣服时,错误地使用两只衣架而闪现出来的.灵感出现的这种随机性,往往给灵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就使得人们研究它时容易错误地陷入不可知论中。

(Ⅱ)出现的瞬时性

所谓出现的瞬时性,是指灵感往往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故它常常瞬息即逝.我国宋代苏轼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即是对灵感这一特点的写照.因此灵感一旦出现就要立即抓住.上例中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在新桌布上演算,就是在及时捕捉灵感.据不少青少年反映,他们对灵感的这一特性了解甚少,所以当灵感到来之际仍然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捕捉灵感,致使事后头脑依然空空如也,这是值得惋惜的.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年轻时经常在厨房里劳动,她每次都带着纸和笔,随时把脑子里涌出来的思想(灵感)记下来.因此,随身携带笔和小本子,是捕捉灵感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好方法.著名的发明泰斗爱迪生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个小本本,不论何时何地,每当脑际忽闪出思想的火花时,就即刻记在本子上.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也十分珍惜灵感思维,他一生创作圆舞曲400 余首.一次,他站在海边,望着碧波掠岸,浪花盛开的优美,感情洋溢,不知不觉地同乐曲联系起来……突然来了灵感,产生了一个妙不可言的音乐旋律.他拿出笔欲记时却没有带纸,于是毫不犹豫地脱下衬衣,在衣袖上及时记下了这个旋律.后来的不朽之作《蓝色多瑙河》就是在这个旋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再看科学巨人牛顿,有一天,他在街上走着走着猛然悟出一个公式,正好路旁停着一辆马车,他随即走过去扒在车厢后板上聚精会神地推算起这个公式,马车往前走,他也往前走,直到他跟不上了才反应过来,原来他竟把车厢当成了黑板。

(Ⅲ)灵感的专一性

所谓灵感的专一性,指任何灵感都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产生的,即专一的问题引发专一的灵感.同一个灵感不可能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多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指望出现一次灵感而得到解决.如长期研究缝纫机械化问题的埃里亚斯·毫,成天沉醉于各种机械的思考之中,可是如何实现缝纫机械化这个技术关键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使他一筹莫展.一天深夜,他做了一场恶梦,梦见自己被一群原始人抓住,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他发明能够缝纫的机器,否则就处死.原始人见他交不出来发明,便一起举着长矛刺过来,当长矛逼近的时候,他看到每个矛头都有眼睛样的孔.醒来还想着这种位置奇特的孔,想着想着,又想到了自己一直在研究缝纫机械化问题,茅塞顿开,得出了创造性的设想: 把缝纫机的针眼设在针尖处,而不是在针的根部.他赶紧记下这千载难逢的设想.久悬不决的缝纫机械化的一大技术难关,至此突破.如果他没有长期专一地思考,灵感就决不会产生。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思考酝酿一个问题,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程度,就会将许许多多的事物同这个问题有意无意地联系起来,外因(如某一现象、某种东西、某人的讲话等)就有可能向你提供有益的启迪,一下子打开你的思路,产生专一的灵感思维.所以专一的灵感思维必然是来自以前对某一专门问题的过量思考,不少青少年都有这种体会。

(Ⅳ)灵感的新颖性

关于灵感的新颖性这特点,是从灵感思维的功能和作用上考察而得出来的.钱学森教授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 "光靠形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因此,思维的复旧性、重复性与逻辑性是不会有所突破的,因而也是不会形成灵感的.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不与灵感的新颖性有关.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顿开茅塞"等,都说明灵感新颖性的这一特点。

(Ⅴ)灵感的模糊性

关于灵感的模糊性,许多科学家似乎共同发现,灵感往往出现在醒与睡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下,或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叉过程中,这就决定了灵感的模糊性特征.所谓灵感的模糊性,是灵感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论、新成果往往并不是很清晰的,还需要及时地加以清理.因此,灵感产生以后,就要对它们认真地思索与逻辑思考,方能得出明确的成果,这是创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产生的灵感,仅仅发现苯的分子式呈环状,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正,才把这模糊的结果上升为清晰的结构图。

(Ⅵ)灵感的普遍性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过程.根据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引起质变,因此,只要能在创造中做到苦苦思索、过量思考,那么灵感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出现.从这点可知,灵感存在的普遍性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

在美国,有人曾向1000 多位著名学者调查两个问题: 一是你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是否借助过灵感;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灵感.对第一个问题,有 80%的人回答说曾借助过灵感;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多种多样了,诸如在换衣、刮脸、开车游玩、整理庭院、钓鱼、打高尔夫球、散步、听音乐等时间内,都可能会随时产生灵感。

事实表明,除了天才、学者外,一般人头脑中也常常会出现灵感.比如,我们常听人说: "我一下子突然想到了……";所谓"灵机一动"、"急中生智",很多都与灵感思维活动有关.据设查,说自己曾获得过灵感的青少年大约为60%左右,这主要表现在解决各种难题、处理日常事务及发明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这足以说明,灵感思维决不是某些天才、科学家、发明家们所独有的专利.一般人只要科学地进行创造力开发及创造性思维训练,大多数人都会程度不同产生各种形式的灵感,解决各种不同形式的难题。

②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虽然当前人们对灵感思维的本质了解得尚不充分,但是对于灵感产生的过程还是做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可认为,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Ⅰ)头脑中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由灵感的专一性所决定的,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或必要条件.很明显,一个在头脑中并无要解决问题的人,决不会产生有关问题的灵感.因此,灵感与要解决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Ⅱ)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及足够的观察、信息资料的积累.这是产生灵感的另一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不懂文学的人决不会出现写作的灵感,一个对计算机毫无知识的人也决不会出现解决计算机问题的灵感.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不具备必要知识及资料.所以,灵感思维是要以一定结构的知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

(Ⅲ)对欲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紧张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考,也就是说,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这种过量思考是促使灵感到来的必经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创造者和科学家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他们常常被视为"精神失常",是"疯子"、"狂人"等.例如,陈景润走路撞电杆;牛顿在马路上把黑色的马车车厢后板当成黑板;爱迪生走进税务局交税好半天竟答不出自己的名字;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曾昭伦在雨中行路不知道打开手中的雨伞等许多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阶段科学家的过量思考情形.到了这一阶段,头脑里的问题已经达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程度,有的思想逐步转化为潜意识.然而尽管这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在思想达到饱和以后,思路也往往进入到僵局之中。

(Ⅳ)搁置.人们进行过量思考,使思路进入到僵局之后,便可把要解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以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或者可以去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原来的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使大脑不受压抑,促进头脑中的潜意识进行活动.在搁置阶段,头脑已形成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有关的刺激,即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的顿悟灵感。

(Ⅴ)灵感的产生.人脑的"一闪念"即顿悟一旦形成,即表示灵感已经到来.这时关键是要及时地抓住灵感,并通过自觉的思维活动对这突然的 "一闪念"进行鉴别,只有对有用的灵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并使之清晰以后才能在创造中起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及时地将灵感记录下来,否则稍有放松,灵感就可能从脑海中消逝。

对于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过程,清朝末期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极生动的描述.他说: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里王国维引用的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第一境意思为要解决某个问题但找不到方法,才发出"望尽天涯路"、"敢问路在何方" 的感概;第二境意思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废寝忘食,尽管人瘦了但没有半句怨言;第三境意思是经过千万次的过量思考,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过头来看,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就在自己身边,只是原来没有认识到它罢了。

当然,灵感的产生并非一定要经过以上几个过程.例如,有的人不需要经过搁置阶段,而可以通过追捕"热线"直接产生灵感.所谓"热线"就是由显意识蕴育成熟了的、并可以与潜意识相沟通的主要课题和思路."热线" 在大脑中形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所产生的,大脑中的热线一旦闪现,就要尽快追捕不能中断,迅速将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同时推向高潮,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就会妙思泉涌,产生灵感.例如,有的诗人一旦诗兴触发,便急忙挥笔疾书,甚至连将斜放着的稿纸扶正的时间都没有.有的青少年从提出发明课题到解决发明课题竟然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也是这个道理。

③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

大量的事实表明,当科学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后,问题仍旧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为了得到灵感,诱发的因素便成了关键,它往往直接关系着成功与失败.因此,了解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就可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地去诱发灵感,从而进行有效的创造.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Ⅰ)联想武.当人的思维发展到"过量思考"阶段以后,在久思不得其结果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因为某一偶然事件的刺激而顿时产生各种联想,从而使得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例如,人们早已知道,为了保证内燃机的有效工作,就必须使油与空气均匀混合后进行燃烧,但油和空气怎样才能均匀混合呢? 美国工程师杜里埃曾为此大伤脑筋,考虑很久,无法解决.1891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了妻子向头上喷洒香水,顿时便从这个简单的化妆器联想到油的气化,最后试验成功了内燃机的气化器.画家莫尔斯一次在航行的邮船上观看了科学家杰克逊的电子实验,只见衔铁一会儿被电磁铁吸起,一会儿掉下,从中产生联想,于是当晚就画出了收发报机的草图.阿基米德解决"金冠之谜"的灵感,也是来自于他自己洗澡时水面变化的联想.因此,要产生联想,就要特别注意周围的事物,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信息也不要轻易放过。

(Ⅱ)触发式.指人在受到某种刺激后,直接迸发出灵感的一种形式.这时,最容易触发灵感的因素是展开讨论或争论、辩论,在讨论和争辩中往往可以产生一系列灵感.爱因斯坦组织的所谓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几个人共进晚餐,边吃边谈边争议问题,这些争议对爱因斯坦的创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与其类似,物理学家劳厄也常去一个小小的"卢茨咖啡馆",与一群青年物理学家讨论问题,以致产生了"X 射线对晶体的衍射现象"的重大发现.控制论的创始者维纳也经常举行"午餐会"等形式,从大家海阔天空的交谈中,捕捉新思想的火花.可见,在诱发灵感中,争论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Ⅲ)省悟式.这种灵感形式的产生不是借助于外界信息的刺激,而是通过头脑内在的省悟,通过内部"思想的闪光".例如,爱因斯坦从1895年起就开始思考: "如果我以光速追踪一条光线,我会看到什么? "他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但很多年没有解决.1905年的一天早晨,在起床时他突然想到: 对于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对别的观察者来说就不一定是同时的.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个突破口,并牢牢抓住了这一"灵感的闪光",后来只用了五六个星期的时间便写成了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

从诱发灵感的基本形式可知,暂时的搁置清闲状态是创造者转移注意、摆脱困境、产生灵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散步、沐浴、听音乐、阅读一些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书刊、与专业以外的人闲谈、入睡前或刚醒时的休息等.据记载,笛卡尔、高斯、彭加勒、爱因斯坦、华莱士、歌德、坎农、赫尔姆霍茨等人都曾说有躺在床上休息时得到灵感的体验.日本一家创造力研究所于1983年12月~1984年8月,对82 名日本发明家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有52%的人曾在枕头上产生过灵感,乘车中产生灵感的有45%,步行中产生灵感的占46%,而在工作单位办公桌上产生灵感的只占21%.由此可见,在松驰状态下产生灵感的机会,要比在工作岗位上紧张工作时多得多.当然,上述情况只是灵感产生的一般情况,具体灵感产生的过程中往往因人而异,并非千篇一律.例如,法国物理学家皮埃皮·属里认为在森林中容易产生激情;费米喜欢躺在寂静的草地上想问题;康川秀树习惯于夜间躺在床上思考;法国数学家阿马达则常在喧哗中产生灵感;剧作家贝克认为产生灵感的最理想的时刻是躺在澡盆中的时候;而赫尔姆霍茨则认为是一大早或天气睛朗登山时.还有人在酒意冲击下会带来灵感,法国军乐家德利尔,就是这样写下了著名的"马赛曲";我国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因此,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诱发灵感的最佳方式与最好时机,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其实,许多创造者已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这一点,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有白天坐在椅子上打盹的习惯,据说许多好的念头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里还应该说明的是,虽然灵感在创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灵感都是正确的,只要抓住它就可以取得创造成果.其实,失误的灵感远比成功的多,只不过人们事后忆及的往往是成功的例子罢了.必须再次强调,灵感尽管是人们向往的、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灵感的到来却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的劳动和思索.爱迪生对自己成功时的说明是: "有些人认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 ‘天才’,这也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拼命钻研".他认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事实正是这样,要想得到1%的灵感,就必须付出99%的汗水,只有付出了99%的汗水,才有可能获得1%的灵感.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蓦然所得,正是经过"望尽天涯路"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长期积累和全面准备。

总之,虽然灵感的闪现是扑朔迷离、犹如幽灵、难以具体捉摸的,但是灵感并不神秘,它也是可以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钱学森教授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 "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追求来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挖掘的大脑活动."

下页:创造性思维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