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别名]
三步跳,三叶半夏,地茨菇,小天老星 (东北) ,麻芋子 (陕西) ,老鹳眼 (山东) ,三叶老 (河北) ,野芋头 (江苏) ,独叶一枝 花 (浙江) ,白鞋子 (福建) 。
[考证]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新修本草》云:“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圆白为胜。”《蜀本草》云:“苗一茎,茎 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用采则虚小,八月采实大。”《本草图经》谓:“半夏,以并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 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本草纲目》谓:“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历代本草所述形态及附图的特 征,均与今天南星科半夏之原植物一致。
[药材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药材性状]
块茎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6-1.6cm。表面类白色或灰黄色,顶端多圆平,中央有凹窝 (茎痕) ,周围有多数细小凹点状须根痕。质 坚实,破碎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辣,有麻舌感。法半夏表面乳白色,味淡;姜半夏颗粒较小,灰黄白色,半透明,角质,味微 辛。
饮片性状:生半夏皇扁圆形、类圆形或偏斜形,大小不一,表面类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 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的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乳白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微咸、涩,微有麻舌感。姜半夏为淡黄棕色 片状,式不规则的颗粒状。质硬脆,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辛辣,微有麻舌感,嚼之有粘于感。 法半夏为黄色或淡黄色,较为均匀的颗粒,质较松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身患。
[成品规格]
一等:每干克800粒以内。二等:每千克1200粒以内。三等:每千克3000粒以内。统货大小不分,但颗粒不得小于0.5cm。 出口商品以颗粒大小分为五级。特级:每千克800粒以下。甲级:每千克900-1000粒。乙级:每千克1700-1800粒。丙级:每千克2300 -2800粒。珍珠级:每千克3000粒以上。
[显微特征]
横切面:表皮多数残存,其内侧为10余列木栓细胞。基本薄壁组织中散布有多数外韧型及周木型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尤以 内侧的含淀粉粒较多。粘液细胞随处可见,椭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粉末:淡黄白色。 ①淀粉粒单粒类球形,直径4-30μm,脐”点短缝状、人字状、三又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 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众多,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粘液细泡中或随处散在,针晶纤细”长20-144μm。此外,有螺纹、环纹导管,非木化 或木化。
· 下页:半夏中成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