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槟榔的研究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现代中药研究]

1.治疗绦虫病 將槟榔60-120g切碎,先用热水300-500ml浸泡数小时,然后用温火煎至200ml,于清晨空腹1次服下。服药前1日晚禁食 或进少量流质,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g。合并应用南瓜子者,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g,待半至2小时再 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统观各报道,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80%-90%以上〔1-6〕。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道不一, 报道的少数病例 (1-6例) 都获治愈〔1,4,7-9〕;8例治愈6例〔10〕;32例的排虫率为 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11〕。对阔节 裂头绦虫,报道虽属个别病例,但均治愈〔12-14〕。对牛肉绦虫,治疗效果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1,15〕,如与南瓜子合 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16-18〕;亦有报道治疗32例,有虫头驱出者仅5例,驱出大部分虫体 (未见虫头 驱出) 14例,无效4例〔19〕。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亦有少数要服2次或2次以上〔4,10, 18〕。鲜槟榔较陈者效力大;槟榔煎前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15〕;服用泻剂较不服用泻剂的效果佳〔10〕;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 管注入法较口服效果好而副作用少〔3,4〕。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吐及肠阻塞者〔15〕。服药后保持安静, 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1,11,15,16〕。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 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20〕;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合用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21〕。

2.治疗姜片虫病 口服驱姜片 (每片含槟榔提取物5mg,牵牛子甙55mg,槟榔细粉220mg) ,一次性给药,成人7片,小儿递减。治疗562 例,有姜片虫驱出者达90%以上。1个月后复查370例,粪检虫卵转阴率为87.03%〔22〕。另有报道,用黑白丑各半与等量槟榔混合,焙炒 存性,成人25g,儿童递减,于早晨空腹,糖开水一次送服。治疗139人,有虫体排出者134人,多数患者于药后2小时即开始排虫,药后2 周粪检阴转率达91.6%〔23〕。也有报道用槟榔30ml、乌梅10ml、甘草3mL(每ml相当于原药1.5g) 空腹服,观察124例,7日后粪检阴转率达 60.71%〔24〕。

3.治疗鞭虫病 槟榔100g切片或打碎,于500ml水中浸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ml,分成2-3等分于清晨空腹时分服下,以防呕吐。 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g,服药后3小时不泻者再服硫酸镁1次。1次无效者5日后再服1次。根据20例大便复查结果,转阴者13例 〔25〕。另报道用槟榔50g (打碎) ,水煎2次得药液300ml,加入蔗糖20g溶化后分两次早晚饭前各服150ml,儿童酌减,5剂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共观察37例,结果治愈30例 (占81%) ,好转5例 (占13.5%) ,无效2例 (占5.4%) 。总有效率为94.6%〔26〕。

4.治疗蛲虫病 成人用槟榔150-200g,儿童5-7岁用25-30g。水煎清晨空腹顿服,3日后再服1次。报道的少数病例 (3例) 均获治愈 〔27〕。而多数病例 (71例儿童) 治愈率仅38%,且反应较多〔28〕;更有报道 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29〕。 另有报道,取花槟榔30g,加水200ml,煎成30ml,每晚保留灌肠,再以雄黄粉10g,调成糊状外敷肛门口。小儿用量减半。治疗50例蛲 虫引起的肛门瘙痒,经3-20多次用药,全部治愈〔30〕。

5.治疗钩虫病 取槟榔子l00g,打碎水煎1小时,空腹1次服完;1小时后將药渣再煎服1次,2小时后再服白色合剂30mL(含硫酸镁15g,碳 酸镁0.6g) ,并多饮温水。共治疗61例,其中33例有效 (经1-3次完全驱除者29例;4例虫卵减少,症状改善) ,排虫率为55.9%。无效率 为18%;26%疗效不明。并发现用槟榔子才有效,用槟榔片则无效,加糖服可防发生恶心,呕吐。对用四氯乙烯无效的病例,用槟榔子 有卓效,药后腹泻次数越多,疗效越好,配合泻剂可提高疗效〔31〕。也有报道有效率为91%及32%者。另有不少报告认为,无论槟榔子或 片煎剂,对驱除钩虫均无效或效果极差〔32-36〕。

6.治疗蛔虫病 槟榔切片水煎服,14岁以上60-90g,10-13岁50g,7-9岁40g。煎液可1次服完,亦可分3次半小时内服完。共治疗118 例,其中14例成人配以泻剂。结果有效48例 (占40.61%) ,无效70例 (占59.39%) ,大多数病人于药后24小时内排虫。1次服完较分次服完 效果佳,但易引起呕吐。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37〕。

7.治疗青光眼 將槟榔片制成滴眼液 (每l00ml中含生药l00g,甘油5ml,三氯叔丁醇0.3-0.5g,硼砂0.8g) 滴眼,每次1-2滴。共观察 15例29只眼。一般点药后5-15分钟缩瞳开始,30-36分钟达高峰,可维持2小时左右,个别病人维持12小时以上,平均缩瞳1.4mm。点 药后30分钟测眼内压,平均下降6.31mm。一般眼内压越高,降压作用越显著,而对正常及过低的眼内压影响不大。本滴眼液缩瞳作用比 毛果云香碱维持时间短,刺激性也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38〕。

8.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取新鲜干槟榔果8g,用水150ml浸泡1小时,再用文火煎至50-70ml,上午空腹1次内服,2周为1疗程,共观察 32例。同时设对照组32例,予服雷尼替丁 (Ranitidine) 0.15g,每日2次,2周为1疗程。胃镜复查结果表示:槟榔组糜烂性胃炎8例,治疗后 均获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总有效率为95.8% (23/24例) 。对照组糜烂性胃炎7例,5例获效,2例无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 总有效率为60.0% (15/2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槟榔组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 (P<0.05) 。在对幽门螺旋杆菌 (HP) 的治疗方面: 槟榔组2周HP清除率为68.8% (22/32例) ,4周后至半年后的根除率为62.5% (20/32例) ;HP转阴病例中,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总治愈率为95.5% (21/22例) ,而HP未转阴者的治愈率仅20% (2/10例) 。雷尼替丁组32例,治疗结束和4周至半年复查,HP的清除 率和根除率均为零,无一例转阴,表明槟榔对HP有良好的抑制或清除作用,其疗效与HP被清除有关。复发情况:槟榔组经2周治疗后有 21例获治愈,半年后复查,有2例复发 (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各1例) 。雷尼替丁组2周治疗后10例获治愈,半年后复查,有8例复 发 (糜烂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 槟榔组复发率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 (P<0.01) 〔39〕。

9.治疗慢性血吸虫病 將93例煎剂组每天每公斤体重口服相当于原药600mg的槟榔煎剂 (制成25%煎剂) ,每天2次分服,同时口服呋喃丙 胺每天每公斤体重60mg,每天3次分服。10天为1疗程。片剂组每天每公斤体重口服相当于原药600mg的槟榔浸膏片,每天3次分服,10天 为一疗程,结果,煎剂组32例在疗程结束后的3天内、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粪便沉渣镜检及毛蚴孵化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片剂组61例在 疗程结束后3个月复查58例,阳性者6例,转阴率为89.7%。6个月复查48例,阳性者1例 (该例3个月复查时亦为阳性) 。3个月复查时为阳 性的另外5例,其中3例6个月复查时已转为阴性,6个月累积转阴率为88%〔40〕。

10.脑囊虫病 槟榔60g,大戟3g,木瓜10g,钩藤12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同时將蛇蜕研末口服,每次5g,每日2次。30日为一疗 程。治疗250例,服药1年以上,结果显效38例,有效160例,总有效率为79.2%。

11.胆道蛔虫病 乌梅30g,金钱草30g,槟榔30g,川椒10g,水煎。成人服300ml,15岁以下者服100-150ml,如果病情不缓解,6小时后 再重复1次,治疗196例,结果痊愈158例,显效37例,总有效率99.48%。

12.小儿食积腹痛 雷丸研为细末,早晨空腹及午饭、晚饭后2小时,温水冲服,每次0.4g/Kg,次日晨起空腹服用槟雷煎剂 (槟榔片50 -80g,雷丸粉15-20g,冷水浸泡一夜,文火煎两遍,两煎合并得100-150ml) 。治疗40例,结果1次治疗后,35例腹痛消失,随访半年 未复发;4例经2次治疗后痊愈;1例经3次治疗后痊愈。决有效率为100%。

13.乳糜尿 槟榔60g,海藻60g。水煎服,每日1剂。乳糜血尿者加白茅根、藕节。治疗9例,结果8例症状缓解后乳糜尿试验均为阴性, 尿常规正常,1例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100%。

14.肛门瘙痒症 槟榔30g,浓煎至30ml,每晚保留灌肠;同时將雄黄调成糊状外敷肛门口。治疗50例,全部治愈。

[文献参考]

〔1〕冯兰洲.中华新医学报,1950,1 (1) :71

〔2〕钟惠澜.中华医学杂志,1951,37 (4) :320

〔3〕欧阳崇,等.中华医学杂志,1951,37 (8) :696

〔4〕俞豪民.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5) :211

〔5〕王月如.中华内科杂志,1953,(2) :117

〔6〕梁炳学.中华医学杂志,1954,(4) :266

〔7〕许本谦.中华内科杂志,1953,(2) :118

〔8〕王胜淼,等.中华医学杂志,1956,42 (2)

〔9〕许本谦.江苏中医,1959,(6) :24

〔10〕西安医学院临床内科教研组.西安医学院学报,1959,(6) :49

〔11〕张立,等.中华医学杂志,1965,51 (2) :92

〔12〕张惠芬.中华医学杂志,1951,37 (8) :694

〔13〕傅信祥.中华医学杂志,1952,38 (5) :444

〔14〕贾盂冬.中华医学杂志,1953,(12) :957

〔15〕王汉勋.中华医学杂志,1954,(9) :719

〔16〕冯兰洲.中华医学杂志,1956,42 (2) :138

〔17〕谢醒民.中华医学杂志,1959,2 (1) :55

〔18〕朱曼丽.中级医刊,1965,(6) :390

〔19〕毛贝.中医杂志,1966,(2) :63

〔20〕许先典,等.中华医学杂志,1954,(9) :715

〔21〕童维新.中华医学杂志,1956,42 (2) :150

〔22〕刘汉清.实用医学杂志,1985,(6) :39

〔23〕南通市人民卫生防治院卫生组.江苏医药,1976,(2) :39

〔24〕廖有权.中医杂志,1959,(4) :268

〔25〕雍年书.中华医学杂志,1958,(6) :封3

〔26〕郑祥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8) :504

〔27〕陈东异.北京中医,1954,(5) :15

〔28〕余鼎新,等.中华儿科杂志,1956,(3) :171

〔29〕刘惠美.山东医刊,1962,(3) :19

〔30〕杨必成.浙江中医杂志,1982,17 (4) :198

〔31〕蔡鸿恩.中华医学杂志,1957,43 (5) :371

〔32〕王胜淼.中华医学杂志,1956,42 (12) :1151

〔33〕龚书憾.中华医学杂志,1957,43 (10) :807

〔34〕宋达忠,等.中华医学杂志,1958,44 (9) :838

〔35〕杨书田,等.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1958

〔36〕祖正烈,等.中级医刊,1958,(3) :19

〔37〕陈宝星.中华医学杂志,1952,(5) :446

〔38〕河北新医大学第一医院五官科.新医药研究

〔39〕邓世荣,等.中医杂志,1993,34 (10) :605

〔40〕徐兆骥,等.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2,11 (4) :207



 · 下页:槟榔食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