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芥子的药论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药论]

1.论白芥子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 ①朱丹溪:“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 (引自 《纲目》) ②汪绂:“ (白芥子) 辛能行,而生春月湿地,性尤专行湿痰。色青专肝木,行于两胁,肝气不能行水则成支饮。子专入肝经, 故行胁下支饮,炒研用,非胁痰不必用。” (《医林纂要·药性》)

2.论白芥子亦能消肺胃及膜膈以外之痰 ①张景岳:“白芥子,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 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 (《本草正》) ②陈士铎:“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 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经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隔膜之痰, 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泥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 (《本草新编》)

3.论白芥子治痰机制及对热痰的应用 ①贾所学:“白芥子味辣,横行甚捷,体细,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 散。痰在皮里膜外,非皮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 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药品化义》) ②黄宫绣:“盖 (白芥子) 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 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 籍此以为宣通。” (《本草求真》) ③王剑宾:“白芥子性味辛温,《别录》主发汗,以辛温能散湿而利气,因湿阻气滞而无汗者,故散 湿利气可以发汗也。胸隔间有痰而为寒湿所阻,不能运化则气逆,故曰上升。以辛温散其寒湿,则痰化而气行,故能治胸膈痰冷上气 也。湿阻而化热则面目黄赤,故散湿利气可以治面目黄赤。”“白芥子有散湿利气之效,治寒湿阻滞之气病,有豁痰开胃、温中止痛、 散湿消肿之效。若病不在气者,不可用以主治也。” (《国药诠证》)

4.论白芥子能降能散 苏廷琬:“ (白芥子) 其性降收,其用温散,故每于凝结之患而得开发,于逆上之穷而得降折,不止以利气豁痰竟 其功也。” (《药义明辨》)

5.论白芥子与苏子、莱菔子功能之不同 李时珍:“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主食,开痞降 气。” (《纲目》)



 · 下页:芥子的种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