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药全书 < 健康书籍 
南沙参的鉴别
来源: 类别:中草药大全

[中药别名]

知母《神农本草经》,白沙参《范子计然》,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吴普本草》,文希《名医别录》,羊婆奶《纲 目》,南沙参《本经逢原》,铃儿参《得配本草》,泡参《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桔参《药材资料汇编》,泡沙参《四川中药志》, 山沙参、沙参、三叶沙参 (河南) ,龙须沙参,沙獭子 (江苏) ,桔参 (上海) 。

[考证]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首先记载沙参之形态,云:“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青。 三月采。”《蜀本草》亦谓:“花白色,根若葵根。”《本草纲目》记载较详,云:“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 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挥,五出,白 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 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上述特征与桔梗科沙参属 (Adenophora) 植物一致。再参考《本草图经》“淄州沙 参”图,叶轮生,边缘有锯齿,形态与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相似;《本草纲目》 (金陵本及江西本) 和《植物名 实图考》的沙参图形态与A.stricta Miq.一致;《救荒本草》之“杏叶沙参”附图特征与A.hunanensis Nannf.一致。

[药材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或轮叶沙参A. verticillata Fisch.〔 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的干燥根。

[药材性状]

1. 沙参 根长圆锥或长圆柱形,稍弯曲,偶有分枝,长7-27cm,直径0.8-4.3cm;表面黄白色 (去皮者) 或灰褐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 部有扭转的纵纹或纵沟;上部落皮层呈细鳞片状,下部较光滑;顶端芦头 (根茎) 有时2-3分叉,有多数半月形茎痕,呈盘节状;质轻 松,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2. 轮叶沙参 根长5.5-14cm,直径0.5-2.1cm;表面无纵皱,上部有横环纹,栓皮呈粗条状。 饮片性状: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无臭,味 微甘。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成品规格]

商品南沙参以条粗饱满,色黄白无粗皮,产于安徽,江苏者佳。一般不分等级,根短瘦,色黄者质次。

[显微特征]

沙参 根横切面:落皮层厚68-358μm。木栓层有厚化木栓细胞环带1-3,每环厚l列细胞,细胞长方形,外壁厚4-5 (-23) μm,侧壁 常增厚而成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状增厚突入胞腔内;木栓细胞2-4环,每环2-7列,壁薄。皮层窄,可见横向的乳汁管。中柱 为三生构造,略偏心;近中央三生维管组织与次生维管组织相嵌列;形成层及三生形成层呈短弧状,不成连续的环,三生维管组织束状 或木质部束向外多分叉;射线明显,常挤压破碎。本品乳汁管多与筛管群伴在;极少数细胞含菊糖。

粉末:1. 沙参 ① 网纹、梯纹、网状具缘纹孔、梯状网纹导管直径18-90μm。网纹导管的网孔多呈狭缝状,有的网孔密而大。③ 木栓 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垂周壁直或弯曲;断面观类长方形,少数可见条状纹理。④ 有节乳汁管常连接成网状,直径 12-56μm。⑤ 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 轮叶沙参 ① 网纹、孔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2-88μm。② 厚化木栓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93-240μm,直径21-59μm,壁厚1- 27μm,可见细密的裂缝及纹孔,断面观长方形,外壁厚,侧壁稍厚,呈马蹄形。



 · 下页:南沙参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