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别名]
岑皮《吴普本草》,秦白皮《药性论》,桪木皮《本草拾遗》,梣皮《本草纲目》,蜡树皮。
[考证]
秦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称:“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庐江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皮,阴干。”唐 代《新修本草》载日:“此树似檀,叶细,皮有白点而不粗错,取皮水渍便碧色,书纸看皆青色者是。”据此分析,唐和唐以前所用秦 皮,似为生山石间的一种小乔木,叶似檀而细小,皮光滑而有白色皮孔,水渍有青碧色荧光。而有这些特征的木犀科梣属植物,唯小叶 梣 (Fraxinus bungeana DC.) 较接近。可见最早使用的秦皮可能为此种。 宋代《本草图经》一方面沿引前代本草的记载,同时指出:“今陕西州郡及河阳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绿色,叶如匙头许 大而不光,并无花实,根似槐根..俗呼为白桪木。”此叶如匙头,无花冠的白楫木,似为与小叶梣同属的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说明宋代已將白蜡树作为秦皮的原植物之一。
[药材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尖叶白蜡树F.szaboana Lingelsh.、宿柱白蜡树F.stylosa Lingelsh. 或白蜡树F. chinensis Roxb.的树皮。
[药材性状]
树皮呈槽状或卷筒状,长10-60cm,卷筒直径约至3cm,厚1.5-3mm。外表面灰褐色,有大的灰白色地衣斑块,散有多数黄白色圆点 状隆起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有细条纹。质坚韧,折断面呈裂片状,易成层剥离。气微,味苦。 饮片特征:多为切成厚4-6mm的小段,断面土黄色或淡黄色,内面淡棕色或红棕。
[成品规格]
商品分枝皮与干皮,一般不分等级。以条长呈筒状、外皮薄而光滑者为佳。
[显微特征]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散有纤维束与石细胞群,石细胞分枝状,壁厚。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环层,有时伴有少数 纤维束。韧皮部射线宽1-3列细胞;韧皮纤维束成层排列,每层2-10列纤维,纤维壁极厚,胞腔点状,纤维层有时伴有石细胞。射线及 韧皮薄壁细胞含众多草酸钙砂晶,在射线细胞中尤多。
秦皮粉末:
1. 纤维平直或稍弯曲,边缘微波状,直径15-40μm,壁极厚,木化,表面有时可见不规则斜向纹理。
2. 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类纺锤形并作不规则短分枝,大型,孔沟明显。 3. 射线宽1-2列细胞,胞腔内充满草酸钙砂晶。
· 下页:前胡治病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