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别名]
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栀 (江苏) ,黄栀、山黄栀、山栀《浙江药用植物志》。
[考证]
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云:“栀子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暴干。”《本草图经》云:“今南方及西 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 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本草纲 目》载:“卮子叶如免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蜀中有红栀 子,花烂红色,其实染物则赭红色。”《植物名实图考》亦有记载。综上所述形态特征及可以染黄的特点,再参考《本草图经》“江陵 府栀子”、“建州栀子”等图,古代栀子原植物与今药用商品栀子相符合。
[药材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果实。
[药材性状]
果实呈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1.5-3.5 cm,直径1-1.5 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翅状纵棱5-8条,两棱间有明显的纵脉1条,顶端 有宿萼,具5-8长形裂片,基部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稍具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凸起的假隔膜2-3条。种子多数, 扁长圆形,集结成团,暗红色或红黄色,表面有细点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饮片性状:栀子为不规则的碎块状,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可见棱线;内表面黄色或红黄色。种子扁卵形或 三角形,长3-3.5mm,宽2.5-3mm,厚约0.5m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气微,味微酸苦。炒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焦栀子表 面焦黄色。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
[成品规格]
商品有温山栀、江山栀、召栀等。按栀子果成熟的程度分力一、二等。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习惯认为产于浙江者为最著。
规格等级标准:
一等:呈长圆形或椭圆形,饱满。表面橙红色,红黄色、淡红色、淡黄色。具有纵棱,顶端有宿存萼片。皮薄革质。略有光泽。破开 后种子聚集成团状,橙红色、紫红色或淡红色、棕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二等:较瘦小。表面橙黄色、暗棕色或带青色,间有怪形果或破碎,其余同一等。
[显微特征]
栀子粉末:
1.种皮石细胞多破碎,完整者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圆形,直径64-152μm,长约至272 μm,壁厚,呈瘤状伸入细胞腔,孔沟末端 膨大呈囊状。
2.内果皮石细胞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接,呈圆多角形或类方形,胞腔含草酸钙方晶。
3.果皮表皮细胞淡黄色或黄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垂周壁稍厚。胞腔内含棕色物。
4.内胚乳细胞呈圆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内含细小草酸钙砂晶。
· 下页:栀子中成药 |